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8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

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

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五、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你可别以为长城的城墙不重要,要是没有这设计精巧的城墙,长城早就不复存在了.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图示为长城的墙身断面图.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像嘉峪关的城墙,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垒砌而成.这种墙的承载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较高的城墙,嘉峪关的城墙即达九米之高.土坯垒砌的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久侵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所以明朝时,不仅许多地,府,州,县的城墙多采用巨砖砌筑,而且规模宏大的长城城墙的不少地段也采用巨砖砌筑.
砌砖要用胶结材,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由于长城不少地段石构筑在山脊上,所以应用石砌更加方便.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每一层条石的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在城墙的上层.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关隘的构造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1)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2)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3)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歇山式结构.这些结构普遍使用斗拱.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门楼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建筑物.在嘉峪关的"光华门"和"柔远门"顶方形平台上的两座三层城楼,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橙红色,歇山式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屋脊上装饰的兽形瓦,蟠龙,狮子等显得更加光亮活跃."柔远门"的城楼下,红油漆的明柱回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给祖国的建筑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有城门,但其主轴方向与主城门的主轴方向多形成直交,这是为了加强防御,使敌人在攻破瓮城城门时,不至直冲主城门,同时也便于在城墙上向下射杀敌人.例如山海关城的东门原名"真东",因为它面向关外,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要,所以它建有坚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门是向南开的,与东门的城门主轴成直交.嘉峪关的"柔远门"与"会极门"的轴线很明显也是直交的.
(6) 罗城: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构筑的一道"∏"形城墙,不过这一道城墙比较长,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嘉峪关瓮城的西边,相距五,六米处,就筑有一道罗城,长近两百米,是城关的第一道防线,起增大防御纵深的作用,有利于取得战斗的准备时间.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一般都建有箭楼,以加强了望和巡逻.嘉峪关的这道罗城与内城,形成了一道重墙,它是面向敌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线.
(7)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长城的防御系统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
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防御系统重点:烽火台的构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台,烟墩,狼烟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军事联络,传递军情.它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仓库,马圈等.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土夯的,石砌的,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发烟用的种火,牛马粪,发火草,火池,火绳,灯笼,白旗,可供悬挂灯笼,旗帜的旗杆,木梆,铳等等.白天悬挂旗子,敲梆,放炮或点燃放于火池种的干柴枯草发烟(叫做燧),夜里点上灯笼或点燃一种挂在架子上的笼子内的干柴枯草,发出火光(叫做烽),作为通讯联络的信号.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种:
1)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
2)在长城以外向远处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烽火台;
4)与相邻的郡县,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了望的高岗,山丘之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传递军情.
长城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刷.
超级链接:飞越3D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境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东南面有3座敌楼及一座城台——正关台,为长城之罕见.整段长城依山而建,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金山岭长城的东部,绵延于山脉之间,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 敌楼密集,形式多变,结构各异,楼的间距平均仅15—16米,极为雄奇壮丽.东段长城峰巅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如在晴天登楼远跳,锦秀江山尽收眼底.
德意志长城: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是古罗马人在一世纪开始修筑的,经多次拓展最终长度为584公里.德意志长城的修建比中国长城的修建晚大约一百年,是中国境外最早的长城.
英格兰长城:英格兰长城又称哈德良长城,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为抵御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长仅73公里.
高丽长城:高丽长城亦称朝鲜长城,自西北边境的鸭绿江下游至东北边境的东朝鲜湾海岸,全长378公里,从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长城:为了抵御外来敌对势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纪修建了全长70公里的长城.这个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现在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长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是以防御境外敌人侵略为目的的长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修建于现代的长城.澳大利亚长城建于1960年,目的是将昆士兰草原的羊群与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特有的一种野生犬)隔开,免得它们对羊群造成伤害.澳大利亚长城全长5,531公里,是中国境外最长的隔离墙,仅比中国的长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国外的几座长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印象.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一下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国王命令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边界上修筑一条长约118千米的长城.哈德良长城既是当时军事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人的技术水平,战略思想和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2世纪建造的英国哈德良长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绵绵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它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究竟为何要建造哈德良长城 几个世纪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会使辩论继续下去.哈德良长城的传记作者作了简单的阐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长城是为了把罗马人与外邦人分隔开来.
早在几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罗马军人入侵了不列颠.84年罗马军队向北推进,在苏格兰东北部蒙斯·格劳匹斯战役中最终征服了当地的一些*乱的苏格兰人的部落.然而罗马的胜利是短暂的.在122年哈德良到来之时,罗马军队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区.在那里,他们早已修筑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从科布里奇到长莱尔长128公里西部地区的边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这样一个气馁的结论: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庞大帝国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罗马政权的象征.
哈德良长城建在离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几公里的地方,得架桥过河,还得通过荒野的不毛之地.这项工程召来了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石匠.罗马军队中巨大的兵力使这项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计划几经改变.例如,长城的宽度一变再变;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后来用石块改建.原先的长城有间隔的城堡(一罗马里的间隔,约为1481米一个城堡)和塔楼(在每两个城堡之间,两座塔楼均等地间隔着).
这些城堡可供一些军人居住,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不久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变化.在长城沿线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尔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线成了约1万军队的驻地.
小结:
比较完国内的长城与国外的长城,我觉得每个都有各自的优点.虽然国外的长城建得较早,但技术都很先进.当然与明长城比较,还是落后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
山海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 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关城很坚固,东门除了建有瓮城外,东门箭楼两侧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成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老龙头位于关城南约4公里的渤海之滨,它砌石为垒,高约10米,伸入海中约20余米,状似一条巨龙.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登楼观海,饮酒赋诗之处.这里地势高峻,登临其上,会倍感心胸开阔,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关游览区名胜古迹很多,除了关城以和老龙头外,还有孟姜女庙和燕塞湖,悬阳洞等.
嘉 峪 关 概 况
嘉峪关市是丝绸古道上重要的旅游城市,古老的丝路文化和雄浑的长城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加之皑皑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险要关塞,因其雄峙祁连雪峰与黑山之间,地势险峻,气势雄宏,被誉为"天下雄关".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经之地,因此,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在这一带筑障设防,中原移民在这里屯垦生产,加上中西文化经济交流频繁,遗留下众多的古迹和珍贵的文物.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这里不仅有建筑精巧,保存完整的城关;屹立与河谷峭壁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处的"悬壁长城";还有反映魏晋时期农耕,畜牧,军事及劳动人民生活情景,被誉为"地下画廊"的画像转古墓群;黑山岩画技法简洁,画镜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皑皑;塞外大漠,别具风韵.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上升气流,使嘉峪关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滑翔胜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驼绒画","夜光杯","风雨雕"等工艺美术品远销国内外.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军事设备齐全,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1992年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居庸关的雄姿. 关城附近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早在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
长城的建筑艺术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长城是一座极富建筑艺术特色的伟大工程.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长城的建筑艺术进行了研究.
(一)城墙的构造和排水系统
1.不同地段长城城墙的构造:
①平原与丘陵地段如八达岭长城段,城墙是以沙土为内填充物,青砖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载较大负荷.青砖制造简易,价廉且坚固,是平原与丘陵段长城的首选用料.
②干旱与半干旱地段如嘉峪关长城段,城墙是以黏土做胶结材,一层层敷筑成城墙的,最后再抹一层黄土作为保护层由于土坯垒砌的城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种城墙最适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③高山地段如司马台长城段,城墙是以沙砾为内填充物,用条石包筑而成.高山地区岩石随处可见,将岩石雕凿成条石用于建筑长城,这种因地取材的建筑方式即简便又实用.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长城虽绵亘万里,但其城墙的构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长城城墙的构造与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变化性,不难看出先人在长城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了长城的艺术性.
2.长城的排水系统:
长城的排水系统大体上分为排水沟与土水嘴两大部分,排水沟修建于城墙走道两侧,是一条狭长的凹地,当下雨时,雨水顺方砖流入凹地(排水沟),再由吐水嘴排出墙外.吐水嘴由石匠雕凿成兽头状,这再次说明古人不仅考虑到长城的实用性,对其建筑艺术性也十分重视.任何一座建筑,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毫无变化就根本谈不上有艺术价值.
(二),规模宏大,绵延万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外国也有长城,它们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却很小.例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它全长仅为我国长城的数百分之一,其视觉的冲击无法与我国长城相提并论.其次,其质量也不高,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是罗马国王用军队在山谷中仓促建成,而我国长城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工,经数十年筑成.
中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所以说中国长城在规模上是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综上所述,中国的长城在外观与构造,规模与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8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

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

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五、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0

这需要说清楚,什么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你可别以为长城的城墙不重要,要是没有这设计精巧的城墙,长城早就不复存在了.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图示为长城的墙身断面图.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像嘉峪关的城墙,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垒砌而成.这种墙的承载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较高的城墙,嘉峪关的城墙即达九米之高.土坯垒砌的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久侵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所以明朝时,不仅许多地,府,州,县的城墙多采用巨砖砌筑,而且规模宏大的长城城墙的不少地段也采用巨砖砌筑.
砌砖要用胶结材,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由于长城不少地段石构筑在山脊上,所以应用石砌更加方便.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每一层条石的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在城墙的上层.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关隘的构造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1)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2)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3)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歇山式结构.这些结构普遍使用斗拱.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门楼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建筑物.在嘉峪关的"光华门"和"柔远门"顶方形平台上的两座三层城楼,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橙红色,歇山式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屋脊上装饰的兽形瓦,蟠龙,狮子等显得更加光亮活跃."柔远门"的城楼下,红油漆的明柱回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给祖国的建筑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有城门,但其主轴方向与主城门的主轴方向多形成直交,这是为了加强防御,使敌人在攻破瓮城城门时,不至直冲主城门,同时也便于在城墙上向下射杀敌人.例如山海关城的东门原名"真东",因为它面向关外,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要,所以它建有坚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门是向南开的,与东门的城门主轴成直交.嘉峪关的"柔远门"与"会极门"的轴线很明显也是直交的.
(6) 罗城: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构筑的一道"∏"形城墙,不过这一道城墙比较长,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嘉峪关瓮城的西边,相距五,六米处,就筑有一道罗城,长近两百米,是城关的第一道防线,起增大防御纵深的作用,有利于取得战斗的准备时间.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一般都建有箭楼,以加强了望和巡逻.嘉峪关的这道罗城与内城,形成了一道重墙,它是面向敌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线.
(7)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长城的防御系统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
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防御系统重点:烽火台的构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台,烟墩,狼烟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军事联络,传递军情.它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仓库,马圈等.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土夯的,石砌的,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发烟用的种火,牛马粪,发火草,火池,火绳,灯笼,白旗,可供悬挂灯笼,旗帜的旗杆,木梆,铳等等.白天悬挂旗子,敲梆,放炮或点燃放于火池种的干柴枯草发烟(叫做燧),夜里点上灯笼或点燃一种挂在架子上的笼子内的干柴枯草,发出火光(叫做烽),作为通讯联络的信号.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种:
1)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
2)在长城以外向远处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烽火台;
4)与相邻的郡县,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了望的高岗,山丘之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传递军情.
长城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刷.
超级链接:飞越3D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境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东南面有3座敌楼及一座城台——正关台,为长城之罕见.整段长城依山而建,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金山岭长城的东部,绵延于山脉之间,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 敌楼密集,形式多变,结构各异,楼的间距平均仅15—16米,极为雄奇壮丽.东段长城峰巅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如在晴天登楼远跳,锦秀江山尽收眼底.
德意志长城: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是古罗马人在一世纪开始修筑的,经多次拓展最终长度为584公里.德意志长城的修建比中国长城的修建晚大约一百年,是中国境外最早的长城.
英格兰长城:英格兰长城又称哈德良长城,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为抵御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长仅73公里.
高丽长城:高丽长城亦称朝鲜长城,自西北边境的鸭绿江下游至东北边境的东朝鲜湾海岸,全长378公里,从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长城:为了抵御外来敌对势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纪修建了全长70公里的长城.这个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现在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长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是以防御境外敌人侵略为目的的长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修建于现代的长城.澳大利亚长城建于1960年,目的是将昆士兰草原的羊群与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特有的一种野生犬)隔开,免得它们对羊群造成伤害.澳大利亚长城全长5,531公里,是中国境外最长的隔离墙,仅比中国的长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国外的几座长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印象.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一下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国王命令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边界上修筑一条长约118千米的长城.哈德良长城既是当时军事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人的技术水平,战略思想和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2世纪建造的英国哈德良长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绵绵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它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究竟为何要建造哈德良长城 几个世纪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会使辩论继续下去.哈德良长城的传记作者作了简单的阐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长城是为了把罗马人与外邦人分隔开来.
早在几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罗马军人入侵了不列颠.84年罗马军队向北推进,在苏格兰东北部蒙斯·格劳匹斯战役中最终征服了当地的一些*乱的苏格兰人的部落.然而罗马的胜利是短暂的.在122年哈德良到来之时,罗马军队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区.在那里,他们早已修筑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从科布里奇到长莱尔长128公里西部地区的边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这样一个气馁的结论: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庞大帝国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罗马政权的象征.
哈德良长城建在离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几公里的地方,得架桥过河,还得通过荒野的不毛之地.这项工程召来了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石匠.罗马军队中巨大的兵力使这项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计划几经改变.例如,长城的宽度一变再变;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后来用石块改建.原先的长城有间隔的城堡(一罗马里的间隔,约为1481米一个城堡)和塔楼(在每两个城堡之间,两座塔楼均等地间隔着).
这些城堡可供一些军人居住,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不久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变化.在长城沿线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尔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线成了约1万军队的驻地.
小结:
比较完国内的长城与国外的长城,我觉得每个都有各自的优点.虽然国外的长城建得较早,但技术都很先进.当然与明长城比较,还是落后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
山海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 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关城很坚固,东门除了建有瓮城外,东门箭楼两侧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成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老龙头位于关城南约4公里的渤海之滨,它砌石为垒,高约10米,伸入海中约20余米,状似一条巨龙.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登楼观海,饮酒赋诗之处.这里地势高峻,登临其上,会倍感心胸开阔,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关游览区名胜古迹很多,除了关城以和老龙头外,还有孟姜女庙和燕塞湖,悬阳洞等.
嘉 峪 关 概 况
嘉峪关市是丝绸古道上重要的旅游城市,古老的丝路文化和雄浑的长城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加之皑皑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险要关塞,因其雄峙祁连雪峰与黑山之间,地势险峻,气势雄宏,被誉为"天下雄关".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经之地,因此,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在这一带筑障设防,中原移民在这里屯垦生产,加上中西文化经济交流频繁,遗留下众多的古迹和珍贵的文物.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这里不仅有建筑精巧,保存完整的城关;屹立与河谷峭壁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处的"悬壁长城";还有反映魏晋时期农耕,畜牧,军事及劳动人民生活情景,被誉为"地下画廊"的画像转古墓群;黑山岩画技法简洁,画镜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皑皑;塞外大漠,别具风韵.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上升气流,使嘉峪关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滑翔胜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驼绒画","夜光杯","风雨雕"等工艺美术品远销国内外.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军事设备齐全,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1992年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居庸关的雄姿. 关城附近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早在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
长城的建筑艺术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长城是一座极富建筑艺术特色的伟大工程.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长城的建筑艺术进行了研究.
(一)城墙的构造和排水系统
1.不同地段长城城墙的构造:
①平原与丘陵地段如八达岭长城段,城墙是以沙土为内填充物,青砖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载较大负荷.青砖制造简易,价廉且坚固,是平原与丘陵段长城的首选用料.
②干旱与半干旱地段如嘉峪关长城段,城墙是以黏土做胶结材,一层层敷筑成城墙的,最后再抹一层黄土作为保护层由于土坯垒砌的城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种城墙最适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③高山地段如司马台长城段,城墙是以沙砾为内填充物,用条石包筑而成.高山地区岩石随处可见,将岩石雕凿成条石用于建筑长城,这种因地取材的建筑方式即简便又实用.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长城虽绵亘万里,但其城墙的构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长城城墙的构造与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变化性,不难看出先人在长城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了长城的艺术性.
2.长城的排水系统:
长城的排水系统大体上分为排水沟与土水嘴两大部分,排水沟修建于城墙走道两侧,是一条狭长的凹地,当下雨时,雨水顺方砖流入凹地(排水沟),再由吐水嘴排出墙外.吐水嘴由石匠雕凿成兽头状,这再次说明古人不仅考虑到长城的实用性,对其建筑艺术性也十分重视.任何一座建筑,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毫无变化就根本谈不上有艺术价值.
(二),规模宏大,绵延万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外国也有长城,它们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却很小.例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它全长仅为我国长城的数百分之一,其视觉的冲击无法与我国长城相提并论.其次,其质量也不高,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是罗马国王用军队在山谷中仓促建成,而我国长城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工,经数十年筑成.
中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所以说中国长城在规模上是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综上所述,中国的长城在外观与构造,规模与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1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 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0

这需要说清楚,什么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8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

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

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五、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1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 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你可别以为长城的城墙不重要,要是没有这设计精巧的城墙,长城早就不复存在了.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图示为长城的墙身断面图.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像嘉峪关的城墙,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垒砌而成.这种墙的承载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较高的城墙,嘉峪关的城墙即达九米之高.土坯垒砌的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久侵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所以明朝时,不仅许多地,府,州,县的城墙多采用巨砖砌筑,而且规模宏大的长城城墙的不少地段也采用巨砖砌筑.
砌砖要用胶结材,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由于长城不少地段石构筑在山脊上,所以应用石砌更加方便.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每一层条石的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在城墙的上层.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关隘的构造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1)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2)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3)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歇山式结构.这些结构普遍使用斗拱.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门楼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建筑物.在嘉峪关的"光华门"和"柔远门"顶方形平台上的两座三层城楼,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橙红色,歇山式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屋脊上装饰的兽形瓦,蟠龙,狮子等显得更加光亮活跃."柔远门"的城楼下,红油漆的明柱回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给祖国的建筑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有城门,但其主轴方向与主城门的主轴方向多形成直交,这是为了加强防御,使敌人在攻破瓮城城门时,不至直冲主城门,同时也便于在城墙上向下射杀敌人.例如山海关城的东门原名"真东",因为它面向关外,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要,所以它建有坚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门是向南开的,与东门的城门主轴成直交.嘉峪关的"柔远门"与"会极门"的轴线很明显也是直交的.
(6) 罗城: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构筑的一道"∏"形城墙,不过这一道城墙比较长,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嘉峪关瓮城的西边,相距五,六米处,就筑有一道罗城,长近两百米,是城关的第一道防线,起增大防御纵深的作用,有利于取得战斗的准备时间.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一般都建有箭楼,以加强了望和巡逻.嘉峪关的这道罗城与内城,形成了一道重墙,它是面向敌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线.
(7)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长城的防御系统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
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防御系统重点:烽火台的构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台,烟墩,狼烟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军事联络,传递军情.它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仓库,马圈等.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土夯的,石砌的,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发烟用的种火,牛马粪,发火草,火池,火绳,灯笼,白旗,可供悬挂灯笼,旗帜的旗杆,木梆,铳等等.白天悬挂旗子,敲梆,放炮或点燃放于火池种的干柴枯草发烟(叫做燧),夜里点上灯笼或点燃一种挂在架子上的笼子内的干柴枯草,发出火光(叫做烽),作为通讯联络的信号.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种:
1)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
2)在长城以外向远处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烽火台;
4)与相邻的郡县,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了望的高岗,山丘之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传递军情.
长城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刷.
超级链接:飞越3D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境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东南面有3座敌楼及一座城台——正关台,为长城之罕见.整段长城依山而建,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金山岭长城的东部,绵延于山脉之间,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 敌楼密集,形式多变,结构各异,楼的间距平均仅15—16米,极为雄奇壮丽.东段长城峰巅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如在晴天登楼远跳,锦秀江山尽收眼底.
德意志长城: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是古罗马人在一世纪开始修筑的,经多次拓展最终长度为584公里.德意志长城的修建比中国长城的修建晚大约一百年,是中国境外最早的长城.
英格兰长城:英格兰长城又称哈德良长城,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为抵御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长仅73公里.
高丽长城:高丽长城亦称朝鲜长城,自西北边境的鸭绿江下游至东北边境的东朝鲜湾海岸,全长378公里,从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长城:为了抵御外来敌对势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纪修建了全长70公里的长城.这个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现在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长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是以防御境外敌人侵略为目的的长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修建于现代的长城.澳大利亚长城建于1960年,目的是将昆士兰草原的羊群与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特有的一种野生犬)隔开,免得它们对羊群造成伤害.澳大利亚长城全长5,531公里,是中国境外最长的隔离墙,仅比中国的长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国外的几座长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印象.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一下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国王命令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边界上修筑一条长约118千米的长城.哈德良长城既是当时军事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人的技术水平,战略思想和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2世纪建造的英国哈德良长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绵绵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它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究竟为何要建造哈德良长城 几个世纪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会使辩论继续下去.哈德良长城的传记作者作了简单的阐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长城是为了把罗马人与外邦人分隔开来.
早在几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罗马军人入侵了不列颠.84年罗马军队向北推进,在苏格兰东北部蒙斯·格劳匹斯战役中最终征服了当地的一些*乱的苏格兰人的部落.然而罗马的胜利是短暂的.在122年哈德良到来之时,罗马军队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区.在那里,他们早已修筑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从科布里奇到长莱尔长128公里西部地区的边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这样一个气馁的结论: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庞大帝国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罗马政权的象征.
哈德良长城建在离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几公里的地方,得架桥过河,还得通过荒野的不毛之地.这项工程召来了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石匠.罗马军队中巨大的兵力使这项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计划几经改变.例如,长城的宽度一变再变;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后来用石块改建.原先的长城有间隔的城堡(一罗马里的间隔,约为1481米一个城堡)和塔楼(在每两个城堡之间,两座塔楼均等地间隔着).
这些城堡可供一些军人居住,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不久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变化.在长城沿线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尔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线成了约1万军队的驻地.
小结:
比较完国内的长城与国外的长城,我觉得每个都有各自的优点.虽然国外的长城建得较早,但技术都很先进.当然与明长城比较,还是落后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
山海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 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关城很坚固,东门除了建有瓮城外,东门箭楼两侧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成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老龙头位于关城南约4公里的渤海之滨,它砌石为垒,高约10米,伸入海中约20余米,状似一条巨龙.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登楼观海,饮酒赋诗之处.这里地势高峻,登临其上,会倍感心胸开阔,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关游览区名胜古迹很多,除了关城以和老龙头外,还有孟姜女庙和燕塞湖,悬阳洞等.
嘉 峪 关 概 况
嘉峪关市是丝绸古道上重要的旅游城市,古老的丝路文化和雄浑的长城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加之皑皑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险要关塞,因其雄峙祁连雪峰与黑山之间,地势险峻,气势雄宏,被誉为"天下雄关".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经之地,因此,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在这一带筑障设防,中原移民在这里屯垦生产,加上中西文化经济交流频繁,遗留下众多的古迹和珍贵的文物.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这里不仅有建筑精巧,保存完整的城关;屹立与河谷峭壁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处的"悬壁长城";还有反映魏晋时期农耕,畜牧,军事及劳动人民生活情景,被誉为"地下画廊"的画像转古墓群;黑山岩画技法简洁,画镜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皑皑;塞外大漠,别具风韵.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上升气流,使嘉峪关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滑翔胜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驼绒画","夜光杯","风雨雕"等工艺美术品远销国内外.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军事设备齐全,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1992年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居庸关的雄姿. 关城附近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早在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
长城的建筑艺术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长城是一座极富建筑艺术特色的伟大工程.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长城的建筑艺术进行了研究.
(一)城墙的构造和排水系统
1.不同地段长城城墙的构造:
①平原与丘陵地段如八达岭长城段,城墙是以沙土为内填充物,青砖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载较大负荷.青砖制造简易,价廉且坚固,是平原与丘陵段长城的首选用料.
②干旱与半干旱地段如嘉峪关长城段,城墙是以黏土做胶结材,一层层敷筑成城墙的,最后再抹一层黄土作为保护层由于土坯垒砌的城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种城墙最适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③高山地段如司马台长城段,城墙是以沙砾为内填充物,用条石包筑而成.高山地区岩石随处可见,将岩石雕凿成条石用于建筑长城,这种因地取材的建筑方式即简便又实用.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长城虽绵亘万里,但其城墙的构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长城城墙的构造与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变化性,不难看出先人在长城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了长城的艺术性.
2.长城的排水系统:
长城的排水系统大体上分为排水沟与土水嘴两大部分,排水沟修建于城墙走道两侧,是一条狭长的凹地,当下雨时,雨水顺方砖流入凹地(排水沟),再由吐水嘴排出墙外.吐水嘴由石匠雕凿成兽头状,这再次说明古人不仅考虑到长城的实用性,对其建筑艺术性也十分重视.任何一座建筑,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毫无变化就根本谈不上有艺术价值.
(二),规模宏大,绵延万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外国也有长城,它们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却很小.例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它全长仅为我国长城的数百分之一,其视觉的冲击无法与我国长城相提并论.其次,其质量也不高,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是罗马国王用军队在山谷中仓促建成,而我国长城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工,经数十年筑成.
中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所以说中国长城在规模上是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综上所述,中国的长城在外观与构造,规模与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8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一、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

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

2、 土坯垒砌墙;

3、 青砖砌墙;

4、 石砌墙;

5、 砖石混合砌筑;

6、 条石;

7、 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二、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

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三、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四、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五、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即是防御的最前线,也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

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攻势往往被后勤强大的汉军所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消极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国的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

在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对修筑长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多人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对批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传说秦始皇时期赋税劳役繁重,有一对青年男女万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也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去的噩耗,她在长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墙为之崩裂,露出万喜良的尸骸,孟姜女于因绝望而投海而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你可别以为长城的城墙不重要,要是没有这设计精巧的城墙,长城早就不复存在了.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图示为长城的墙身断面图.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像嘉峪关的城墙,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垒砌而成.这种墙的承载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与版筑夯土墙类似.它也是就地取材,但比夯筑施工更加方便,而且不要多少收分即能建造较高的城墙,嘉峪关的城墙即达九米之高.土坯垒砌的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这种墙也容易被敌人破坏,不耐风雨长久侵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所以明朝时,不仅许多地,府,州,县的城墙多采用巨砖砌筑,而且规模宏大的长城城墙的不少地段也采用巨砖砌筑.
砌砖要用胶结材,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由于长城不少地段石构筑在山脊上,所以应用石砌更加方便.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就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每一层条石的上下错缝,多用石灰掺糯米汁作胶结材.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在城墙的上层.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关隘的构造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1) 城墙:这里的长城城墙,一般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这不仅使攻城的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可以给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四,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这里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女墙(宇墙),起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下来的作用.
(2) 城门: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过梁,元朝以后一般均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为了增加稳固性,城门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条石砌筑.不少城门上均镌刻着门的名称.门洞内装巨大双扇木门,木门外包铁皮,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3) 城门楼:城门上方一般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其屋顶多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歇山式结构.这些结构普遍使用斗拱.并且对整个建筑物内外用油漆彩绘进行建筑装饰.这样就使整个城门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严威武的气魄,以适应战斗的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门楼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顶的二层建筑物.在嘉峪关的"光华门"和"柔远门"顶方形平台上的两座三层城楼,被阳光涂上了一层橙红色,歇山式屋顶上绿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屋脊上装饰的兽形瓦,蟠龙,狮子等显得更加光亮活跃."柔远门"的城楼下,红油漆的明柱回廊,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集中地表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给祖国的建筑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水关:长城在于溪流,河谷相交处为达到水流通过和防御目的而设计的种种通道式结构.比较著名的有九门口长城,八达岭水关,黄崖关长城水门等.
(5) 瓮城: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瓮城也有城门,但其主轴方向与主城门的主轴方向多形成直交,这是为了加强防御,使敌人在攻破瓮城城门时,不至直冲主城门,同时也便于在城墙上向下射杀敌人.例如山海关城的东门原名"真东",因为它面向关外,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它的险要,所以它建有坚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门是向南开的,与东门的城门主轴成直交.嘉峪关的"柔远门"与"会极门"的轴线很明显也是直交的.
(6) 罗城: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构筑的一道"∏"形城墙,不过这一道城墙比较长,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嘉峪关瓮城的西边,相距五,六米处,就筑有一道罗城,长近两百米,是城关的第一道防线,起增大防御纵深的作用,有利于取得战斗的准备时间.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一般都建有箭楼,以加强了望和巡逻.嘉峪关的这道罗城与内城,形成了一道重墙,它是面向敌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线.
(7) 护城河(壕堑):利用地形挖成深沟灌水代替城墙,一般在城关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它是在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在山海关城外有一道深约二丈,宽五丈的护城河,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给守卫在城墙上的士兵创造了射杀敌人的有利机会.
长城的防御系统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
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防御系统重点:烽火台的构造和使用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台,烟墩,狼烟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军事联络,传递军情.它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仓库,马圈等.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土夯的,石砌的,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发烟用的种火,牛马粪,发火草,火池,火绳,灯笼,白旗,可供悬挂灯笼,旗帜的旗杆,木梆,铳等等.白天悬挂旗子,敲梆,放炮或点燃放于火池种的干柴枯草发烟(叫做燧),夜里点上灯笼或点燃一种挂在架子上的笼子内的干柴枯草,发出火光(叫做烽),作为通讯联络的信号.
烽火台的位置有四种:
1)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
2)在长城以外向远处延伸的烽火台;
3)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烽火台;
4)与相邻的郡县,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5000米),通常建立在容易相互了望的高岗,山丘之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传递军情.
长城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刷.
超级链接:飞越3D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境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东南面有3座敌楼及一座城台——正关台,为长城之罕见.整段长城依山而建,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金山岭长城的东部,绵延于山脉之间,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司马台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18座. 敌楼密集,形式多变,结构各异,楼的间距平均仅15—16米,极为雄奇壮丽.东段长城峰巅有两座敌楼最为显赫,即仙女楼与望京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如在晴天登楼远跳,锦秀江山尽收眼底.
德意志长城:位于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是古罗马人在一世纪开始修筑的,经多次拓展最终长度为584公里.德意志长城的修建比中国长城的修建晚大约一百年,是中国境外最早的长城.
英格兰长城:英格兰长城又称哈德良长城,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为抵御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的侵犯下令修建的,全长仅73公里.
高丽长城:高丽长城亦称朝鲜长城,自西北边境的鸭绿江下游至东北边境的东朝鲜湾海岸,全长378公里,从1033年起自力更生十二年修建的.
印度长城:为了抵御外来敌对势力,印度人民在十六世纪修建了全长70公里的长城.这个城很短,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现在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长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是以防御境外敌人侵略为目的的长城,又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修建于现代的长城.澳大利亚长城建于1960年,目的是将昆士兰草原的羊群与生活在草原西部的Dingo(澳洲*特有的一种野生犬)隔开,免得它们对羊群造成伤害.澳大利亚长城全长5,531公里,是中国境外最长的隔离墙,仅比中国的长城短800多公里.
看完了国外的几座长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印象.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一下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公元122年,哈德良国王命令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边界上修筑一条长约118千米的长城.哈德良长城既是当时军事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人的技术水平,战略思想和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2世纪建造的英国哈德良长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绵绵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它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究竟为何要建造哈德良长城 几个世纪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会使辩论继续下去.哈德良长城的传记作者作了简单的阐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长城是为了把罗马人与外邦人分隔开来.
早在几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罗马军人入侵了不列颠.84年罗马军队向北推进,在苏格兰东北部蒙斯·格劳匹斯战役中最终征服了当地的一些*乱的苏格兰人的部落.然而罗马的胜利是短暂的.在122年哈德良到来之时,罗马军队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区.在那里,他们早已修筑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从科布里奇到长莱尔长128公里西部地区的边界.
哈德良似乎已得出这样一个气馁的结论: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庞大帝国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罗马政权的象征.
哈德良长城建在离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几公里的地方,得架桥过河,还得通过荒野的不毛之地.这项工程召来了技术娴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石匠.罗马军队中巨大的兵力使这项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这段时间里,计划几经改变.例如,长城的宽度一变再变;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后来用石块改建.原先的长城有间隔的城堡(一罗马里的间隔,约为1481米一个城堡)和塔楼(在每两个城堡之间,两座塔楼均等地间隔着).
这些城堡可供一些军人居住,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不久所有这些都发生了变化.在长城沿线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尔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线成了约1万军队的驻地.
小结:
比较完国内的长城与国外的长城,我觉得每个都有各自的优点.虽然国外的长城建得较早,但技术都很先进.当然与明长城比较,还是落后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次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卫城.卫叫山海卫,关叫山海关.
山海关城是一座土筑砖包的雄伟关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长4公里,呈正方形.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有四门:东门面向关外,叫镇东门;西门对关内,叫迎恩门;南门面海,称望洋门;北门临北疆,称威远门.在四个城门中,气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镇东门,门上有箭楼,门外有瓮城, 明代书法家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匾就高悬在箭楼檐下.登上山海关城楼北望,万山重叠,万里长城如一条昂首的巨龙跃上群峰,蜿蜒起舞,景色异常壮观.往南看,乃是波澜壮阔的渤海,长城从山海关直*海中.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那这些伸入海里的建筑就恰似龙首在吞波吐浪,因此人们把它称为"老龙头".关城很坚固,东门除了建有瓮城外,东门箭楼两侧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成南,城北还分别筑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驻兵防守和储备粮草.为防卫的需要,城东关外还筑有众多的城堡和星罗棋布的敌台,烽火台,这样就形成了以长城为骨干,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古代城防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老龙头位于关城南约4公里的渤海之滨,它砌石为垒,高约10米,伸入海中约20余米,状似一条巨龙.老龙头上建有澄海楼,是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登楼观海,饮酒赋诗之处.这里地势高峻,登临其上,会倍感心胸开阔,倍增民族豪情.
山海关游览区名胜古迹很多,除了关城以和老龙头外,还有孟姜女庙和燕塞湖,悬阳洞等.
嘉 峪 关 概 况
嘉峪关市是丝绸古道上重要的旅游城市,古老的丝路文化和雄浑的长城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加之皑皑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险要关塞,因其雄峙祁连雪峰与黑山之间,地势险峻,气势雄宏,被誉为"天下雄关".历史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经之地,因此,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在这一带筑障设防,中原移民在这里屯垦生产,加上中西文化经济交流频繁,遗留下众多的古迹和珍贵的文物.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这里不仅有建筑精巧,保存完整的城关;屹立与河谷峭壁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处的"悬壁长城";还有反映魏晋时期农耕,畜牧,军事及劳动人民生活情景,被誉为"地下画廊"的画像转古墓群;黑山岩画技法简洁,画镜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皑皑;塞外大漠,别具风韵.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上升气流,使嘉峪关成为当今世界三大滑翔胜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驼绒画","夜光杯","风雨雕"等工艺美术品远销国内外.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军事设备齐全,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1992年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居庸关的雄姿. 关城附近自然景观十分壮美,早在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京八景".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
长城的建筑艺术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长城是一座极富建筑艺术特色的伟大工程.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长城的建筑艺术进行了研究.
(一)城墙的构造和排水系统
1.不同地段长城城墙的构造:
①平原与丘陵地段如八达岭长城段,城墙是以沙土为内填充物,青砖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载较大负荷.青砖制造简易,价廉且坚固,是平原与丘陵段长城的首选用料.
②干旱与半干旱地段如嘉峪关长城段,城墙是以黏土做胶结材,一层层敷筑成城墙的,最后再抹一层黄土作为保护层由于土坯垒砌的城墙适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的地区,所以这种城墙最适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③高山地段如司马台长城段,城墙是以沙砾为内填充物,用条石包筑而成.高山地区岩石随处可见,将岩石雕凿成条石用于建筑长城,这种因地取材的建筑方式即简便又实用.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长城虽绵亘万里,但其城墙的构造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长城城墙的构造与用料在其形式上具有变化性,不难看出先人在长城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了长城的艺术性.
2.长城的排水系统:
长城的排水系统大体上分为排水沟与土水嘴两大部分,排水沟修建于城墙走道两侧,是一条狭长的凹地,当下雨时,雨水顺方砖流入凹地(排水沟),再由吐水嘴排出墙外.吐水嘴由石匠雕凿成兽头状,这再次说明古人不仅考虑到长城的实用性,对其建筑艺术性也十分重视.任何一座建筑,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毫无变化就根本谈不上有艺术价值.
(二),规模宏大,绵延万里,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外国也有长城,它们有的规模宏大,有的却很小.例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它全长仅为我国长城的数百分之一,其视觉的冲击无法与我国长城相提并论.其次,其质量也不高,约4.5米高,2.5-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是罗马国王用军队在山谷中仓促建成,而我国长城是动用了数百万民工,经数十年筑成.
中国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所以说中国长城在规模上是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
(三)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不仅有着鲜明的建筑艺术特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长城屹立与中华大地已数千年,我们从现在的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古老的文化价值.其中又流传着多少有关长城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会给人一很多想象的空间,此时人们不在只是看到那冷冰冰的城墙,看到的是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沧桑.
综上所述,中国的长城在外观与构造,规模与效用上都是世界上其他长城所无法比拟的,长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0

这需要说清楚,什么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1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 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9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0

这需要说清楚,什么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31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 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长城是由什么组成的?

长城是由砖石、石块、土壤、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组成的。其主要构造材料包括:1. 石块:长城的主体结构采用大量石块,特别是当地的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等。石块用于建造墙体和堡垒,提供强大的结构支持。2. 砖石:部分长城段落使用砖块进行建造,特别是明代修建的部分。砖石提供了更规则和均匀的结构,使得长城...

长城的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长城并非单一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2. 墙身结构 墙身是长城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

长城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

长城由哪些部分组成?

长城的构造是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

长城是什么结构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1、 关隘: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1、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2、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具体构造时: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

长城的结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的外貌结构 城墙的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

长城的外观和构造

长城的构成主要包括关隘、城墙和烽火台三大部分,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1. 关隘:关隘通常由方形或多边形的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等组成,有的还设有罗城和护城河。关隘是长城的重要部分,起着扼守要道、控制交通的作用。2. 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以巨砖、条石等材料包砌而成,内部填充...

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的构造雄伟、坚固,并拥有完善的设施、科学的防御功能,明长城还是由城墙、烟墩、望兽、排水构造、水关等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一、城墙 1、礌石孔 城墙上施放滚木礌石以击退来犯之敌的孔洞,也叫悬眼,一般置于垛口墙的下方。明代蓟镇长城部分城段设有这样的礌石孔,从墙外可以看到长长的...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长城的构造主要包括砖块和石材、城墙、城楼、烽火台等部分。一、砖块和石材 长城的构造材料主要以砖块和石材为主。这些砖块和石材通过精心挑选,确保其质地坚硬、耐磨。在建造过程中,这些材料被用来构筑城墙的主体部分,形成了坚固的防线。二、城墙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部分,其设计充分考虑了防御的需求。城墙...

长城的整体构造 长城构造的名称及图片 长城构造的作用 构造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构造 构造式是什么 构造体是什么 长城基本构造 万里长城的外观和结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批捕延押提请时间最长是多久? 案件报检查院批捕的时间是什么 什么案件可以延长至30日提请批捕 请问从南昌昌北机场到火车站打的要多少钱? 刑事案件案件批捕延长的法条是怎么规定的 论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意义和发展趋势 梦见房间死过人我说害怕叫我老公下来陪我 公证委托代办房屋买卖有效期 AOC算什么档次的显示器,aoc显示器怎么样是什么牌子? 请推荐一款显示器,最好是冠捷的 你参加过哪些见鬼的幼儿园亲子活动? 怎么做简单的起泡椒 什么手工制作最简单又漂亮 母牛能不能吃白酒糟? 母牛吃酒糟有什么好处? 酒糟用大曲发酵喂牛可以吗? 怎样制作酒糟喂牛? 酒糟冻着喂牛可以吗? 牛能同时喂酒糟和红糖吗? 刚刚酿酒的酒糟能否直接喂牛 怎么才是微信好友 母牛吃酒糟会影响繁殖吗? 用酒糟养牛成本低,酒糟养牛有哪些好处? 奶牛可以喂养酒糟不 听说可以用酒槽喂牛,用酒槽养牛有哪些好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梦到我睡在锅里 手机微信里如何打开快手直播官方微信,我想把红包提现? 母牛喂酒糟有什么影响吗? 梦见在大锅里炒鞋 酒糟是可以喂牛的,酒糟喂牛有什么好处? 女儿上一年级了,学校让孩子做科学小制作5款,有谁知道简单的制作方法,教教我 疾控中心会带我去隔离吗 花呗购物确定收货后,还需要还款吗 蚂蚁花呗是确认收货的第二个月开始还款吗? 淘宝维权之后花呗分期买的东西还没确认收货我想知道需要我还款么? 使用花呗付款,是不是确认收货才能还款,利息多少 用花呗买东西,付款之后,没确认收货,就把花呗还了,可是确认收货以后还要还一次?请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 疾控中心24小时热线? 淘宝买东西不确认收货,花呗不入账,下个月需要还吗? 这个月使用的花呗但是还没有确认收货提前还款了下个月还要继续还吗? 蚂蚁花呗要确认收货才会显示还款吗 您好,请问我用花呗付款购买东西,但是货还没收到或者说是没有确认收货就到了还款日,需要还款吗? 大家有没有出现过在用花呗在淘宝买东西提前还款了但是确认收货后又要... 我的货物没收到,商家给确认收货了,花呗又到期了,我想退货还需要还款吗? vivoy85卡一是移动,卡二是联通,怎么把流量设置到卡二上面? 没有确认收货提前还款(花呗),到了还款日还要还?提前还的款到哪里去了? 淘宝的花呗是不是购物后下个月1-10号还款,那自动确认收货怎么办? 花呗逾期的下月账单没确认收货怎么还要还利息? 如果用花呗消费是不是要确认收货后才要还款?比如我三月份买的东西, 手机怎么设置卡二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