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1:44
提起祭祀,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概念可能就是每年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的样子,源自对祖先的信仰。但是祭祀真的只是拜拜祖先那么简单吗?实际上祭祀大有来头。
祭祖是我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一,一般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现在,我们一般都在吃团圆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看过《红楼梦》的小伙伴可能都记得有贾府除夕祭祖这一幕: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祭祀祖先之事在我国古代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就有“祭祀产业不入官”,到宋朝开始成为历朝历代遵循的制度。
《大明会典》载:“凡籍没犯人家产、田地内有祖先坟茔者,不在抄札之限”
祭祀的方式:活人祭祀
在相对久远的朝代里,我们时常能够联想到活人祭祀的画面,而最为典型的就是商朝时期。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
事实上,食人风俗在原始人群中广泛盛行,但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不是常态了;活人祭祀在商朝中期最鼎盛,此后逐渐减少但偶尔还能发现。另外要注意的是人殉和人牲不同,人牲是鬼神的食物,人殉是鬼神的侍从,我们这里讲的是人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妇好墓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
祭祀中为什么总是用到酒?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祭祀的仪式上,总是有酒的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酒被发明后,饮酒成为贵族生活中的快事,但造酒的同时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酒显得尤为珍贵,秉承着要将最美好的事物献祭给神明的原则,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在远古时期,主持祭祀活动的主要是奉祀天地鬼神、祈福禳灾的巫医。酒,作为一种药品,巫医们往往随身携带,因此各种活动中往往都能看到酒的身影,祭祀也不例外。
《东京梦华》中的“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都描绘了祭祀当天用酒的场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与祭祀之间形成了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有联系。
宋·陆游·《社饮》:“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先醉后醒惊老惫,路长足蹇叹归迟”,《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这个酒洒入江水的动作,实际上也是古代祭祀习俗的延续。
祭祀中酒的选择可以分为“五齐”与“三酒”,“五齐”酿造时间较短,颜色浑浊且酒味较淡,因重古贵质的传统,至敬不尚味,“五齐”在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泛齐”,酿造时间最短,工艺最简单,酒在酿成之时上面还有汁滓浮泛,但最为珍贵,被应用于大祭当中。
祭祀的对象:天神、地祇和人鬼
《周礼·春官》中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即天神、地祇和人鬼。天指的是天界神灵,也因为敬畏天神,所以有了“头上三尺有神灵”等俗语。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泰山举办封禅大典祭天,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天子”身份。祭祀之前,儒生们纷纷建议,要将车轮用蒲草包扎,避免伤害山上的草木;在祭祀之处要用菹秸铺在地上,以示敬意。
祭祀
而“不信邪的秦始皇”并没有采取儒生们建议,结果在半路就被暴雨袭击,十分狼狈。(在无神论者看来这个就是偶然事件,但是在相信玄学的人眼里,他们会觉得是触怒了天神导致的。)
地界神灵包括土地神、山川神、动植物诸神。以农立国,先人对土地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崇拜意识。
秦汉以后直到明清,统治者祭地或者与祭天同时同地在南郊进行,为郊祀天地,或者在北郊夏至日专门祭祀。
随时间的变迁,祭祀制度肯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天地祭祀始终是皇帝亲自参加的大典,适逢国家大事还要单独派遣官吏祭告。
人鬼:比如我们现代还保留的祭祖就是典型的对象。
在古代更是意义非凡:发挥了凝聚同族、激励后代的作用。
无论将士出征、结婚生子,适逢人生大事都要进行祭祖。
周武王发兵攻打殷纣时,曾带着周文王的神主出征,在先祖的庇佑之下,大获全胜。
而在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忽迎娶妫为妻后,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告祭宗庙,因此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指责。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与发展,食人的陋习早已被摒弃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遗留下来祭祖的习俗,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一种信仰寄托。
历朝历代一些祭祀的初衷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虽然有些方式违背了我们现在的道德层面,但也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1:44
提起祭祀,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概念可能就是每年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的样子,源自对祖先的信仰。但是祭祀真的只是拜拜祖先那么简单吗?实际上祭祀大有来头。
祭祖是我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一,一般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现在,我们一般都在吃团圆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看过《红楼梦》的小伙伴可能都记得有贾府除夕祭祖这一幕: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祭祀祖先之事在我国古代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就有“祭祀产业不入官”,到宋朝开始成为历朝历代遵循的制度。
《大明会典》载:“凡籍没犯人家产、田地内有祖先坟茔者,不在抄札之限”
祭祀的方式:活人祭祀
在相对久远的朝代里,我们时常能够联想到活人祭祀的画面,而最为典型的就是商朝时期。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
事实上,食人风俗在原始人群中广泛盛行,但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不是常态了;活人祭祀在商朝中期最鼎盛,此后逐渐减少但偶尔还能发现。另外要注意的是人殉和人牲不同,人牲是鬼神的食物,人殉是鬼神的侍从,我们这里讲的是人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妇好墓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
祭祀中为什么总是用到酒?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关于祭祀的仪式上,总是有酒的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酒被发明后,饮酒成为贵族生活中的快事,但造酒的同时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酒显得尤为珍贵,秉承着要将最美好的事物献祭给神明的原则,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在远古时期,主持祭祀活动的主要是奉祀天地鬼神、祈福禳灾的巫医。酒,作为一种药品,巫医们往往随身携带,因此各种活动中往往都能看到酒的身影,祭祀也不例外。
《东京梦华》中的“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都描绘了祭祀当天用酒的场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酒与祭祀之间形成了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有联系。
宋·陆游·《社饮》:“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先醉后醒惊老惫,路长足蹇叹归迟”,《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这个酒洒入江水的动作,实际上也是古代祭祀习俗的延续。
祭祀中酒的选择可以分为“五齐”与“三酒”,“五齐”酿造时间较短,颜色浑浊且酒味较淡,因重古贵质的传统,至敬不尚味,“五齐”在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泛齐”,酿造时间最短,工艺最简单,酒在酿成之时上面还有汁滓浮泛,但最为珍贵,被应用于大祭当中。
祭祀的对象:天神、地祇和人鬼
《周礼·春官》中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即天神、地祇和人鬼。天指的是天界神灵,也因为敬畏天神,所以有了“头上三尺有神灵”等俗语。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泰山举办封禅大典祭天,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天子”身份。祭祀之前,儒生们纷纷建议,要将车轮用蒲草包扎,避免伤害山上的草木;在祭祀之处要用菹秸铺在地上,以示敬意。
祭祀
而“不信邪的秦始皇”并没有采取儒生们建议,结果在半路就被暴雨袭击,十分狼狈。(在无神论者看来这个就是偶然事件,但是在相信玄学的人眼里,他们会觉得是触怒了天神导致的。)
地界神灵包括土地神、山川神、动植物诸神。以农立国,先人对土地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崇拜意识。
秦汉以后直到明清,统治者祭地或者与祭天同时同地在南郊进行,为郊祀天地,或者在北郊夏至日专门祭祀。
随时间的变迁,祭祀制度肯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天地祭祀始终是皇帝亲自参加的大典,适逢国家大事还要单独派遣官吏祭告。
人鬼:比如我们现代还保留的祭祖就是典型的对象。
在古代更是意义非凡:发挥了凝聚同族、激励后代的作用。
无论将士出征、结婚生子,适逢人生大事都要进行祭祖。
周武王发兵攻打殷纣时,曾带着周文王的神主出征,在先祖的庇佑之下,大获全胜。
而在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忽迎娶妫为妻后,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告祭宗庙,因此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指责。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与发展,食人的陋习早已被摒弃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遗留下来祭祖的习俗,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一种信仰寄托。
历朝历代一些祭祀的初衷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虽然有些方式违背了我们现在的道德层面,但也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