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28
是个执着的人,是个求贤若渴的人,是个重视人才的人,是个能信任别人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个好学的人。
但从这件事来说刘备在求才和用才方面应该成为所有管理者的榜样。
三顾茅庐的典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史料上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多少少有着些许的记载,从这些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三顾茅庐发生时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之时,准确的说法应是发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间,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会跨年呢,难道是记载有误。其实是因为刘备在最后一次拜访孔明时是在次年的昔年后,因此才有如此记载。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因不敌曹操麾下大军,大败于官渡,不得不投靠刘表。然而更令刘备丧气的是,自己有力的谋士徐庶不得不离开自己,自己的身边忽无一人可用。后来从他人口中,刘备悉知了孔明这一能人,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刘备便有了三顾茅庐这一举措,这也是三顾茅庐发生的背景的由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以及刘备的虚心,这才使得孔明助得刘备取得一席之地,终成三国之势。现今仍有不少后人仍在继续研究三顾茅庐发生时的背景,也是因为有环境造就人和决策这一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28
他是真的求贤若渴 他必须要得到诸葛亮 因为徐庶让他明白了 他没有发迹的原因是没有好的军师 没有人才来辅助他 也许他早就明白这一点 他也在寻找这个人 水镜先生和徐庶为他指引了方向 所以他要走下去 他必须的到诸葛亮 刘备是个聪明人 第一次去他就知道诸葛亮有意不见他 他也明白诸葛亮在观察他 所以有了三顾茅庐追问还有呢追答1,有远大的*图谋但本身能力有限,
2,求贤若渴不轻易放弃并且性子很好,
3,能礼贤下士不惜自降身价静听良言,
4,刘备思贤若渴,识才,礼貌,真诚,执着 ,求贤似渴 刘备十分爱惜人才,求贤若渴,本着识才,真诚而又执着的精神,礼貌并且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去茅庐请诸葛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28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瞎编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29
是个执着的人,是个求贤若渴的人,是个重视人才的人,是个能信任别人的人,是个敢于尝试的人,是个极富忍耐性的人,是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是个好学的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30
谦和虚伪,狡诈,长臂贼嘛。老不看列国,少不看三国,说的就是三国人的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