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7 14: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20:2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篇上》
在谈论人性问题时,孟子以“性善论”知名于世。他所谓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善属于人的本质,所以人生下来就是善的?还是说人有行善的可能性,并且应该行善?
主张前者的,称为“本善论”,但是如此一来就须解释为什么人会行恶?主张后者的,称为“向善论”,但是依然要说明人的恶行问题。孟子的立场是什么?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厘清他对“心之四端”的看法。
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他的证明方式是采用一个假设状况,让人去想像。他接着说:“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童快要掉到水井里,都会出现惊恐怜悯的心;不是想借此和孩童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借此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听到孩童的哭叫声才如此的。”
我们暂且在此停下思考,问问自己有无类似的体验。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我们“忽然看到”别人可能遭遇灾难,确实会不忍心。但是,这样的心是善呢?还是善的出发点?有这样的心就够了呢?还是需要由此推扩及实践,然后才可称之为善?关于这些问题,必须继续请教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