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4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6:58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扩展资料: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
但由于汇率变动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因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国际市场的分割,导致基于购买力平价前提条件的公式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成立。
因此,汇率在短期内的变动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则该理论在长期中以及通货膨胀很高的经济中还是能够成立的,在确定货币的均衡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变动趋势中有一定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8:33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 货币购买力 之间的相对变化,是 汇率 变动 的决定因素。 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 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 则两国 货币 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