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0 16:1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3:46
四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进辉煌的地下定陵所得到的第一感觉依然是它的雄浑与壮丽。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感叹之余,不免对当初的建造者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而感到惊诧。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的精髓。这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兴建定陵的建筑物料,主要是城砖、巨石、楠木和琉璃制品。由于陵墓规模宏大,工艺要求十分精细,所以对建筑物料的选验就显得格外严格。
定陵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又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土质优良丰厚,交通便利,是制砖和运输最为理想的地方。这种砖长0.49米,宽0.24米,厚0.12米,重24公斤,抗压系数大,质量极好。因为此砖色灰稍白,故称“白城砖”。除临清外,河北省武清县也曾烧制白城砖。
除白城砖以外,还有供殿堂铺地用的铺地方砖。它只产在江南苏州。其烧造工艺比白城砖更为复杂。泥土必须久经浆泡、筛箩,犹如河中淘金,故有“金砖”之称。其质地之细腻,砖面之光滑,为世之少有。砖料的运输,多使用囚犯专职从事。除此之外,来往于大运河中的粮船、商船也义务为工地带运。
在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内,无论是专职为皇家运粮的漕船,还是商贾人民的私船,只要通过苏州和临清,都要为皇家带运一定数量的砖料。到达京东通州以后,再由车户走旱路运往天寿山。定陵之所以构成如此辉煌的整体,与它所采用的巨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天然巨石的存在,才使定陵陵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磅礴非凡的艺术造型。它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不禁使人回归自然的画廊之中,即漂浮于尘世之外,又仿佛进入生命本体的境地。
定陵所用巨石,大部分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主要有青白石、白石、汉白玉等数种,在几十万块大石中,最重的可达上百吨。如此大的巨石,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石源来自大石窝,只能采取旱路运输。定陵修建时,巨石全由旱冰船进行人工拽运。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遥,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冻成冰被,巨石沿冰路滑行,到达天寿山。当时从大石窝往京师运送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一块巨石,就需要民夫二万人,用时二十八天,耗银十一万两。
如果运往天寿山,其人力、时间、耗资还需再加一倍。这些巨石的开采运输之艰难,为世之罕见。定陵大殿多采用金丝楠木,主要产地为湖广、云贵和四川诸省。此木料质地坚硬,耐腐蚀且有香味,是明代皇家建造宫殿的主要用料。皇宫大殿的主要木料,大多来自这里。楠木的贵重除这些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它的稀少和成长的缓慢。在朝廷大量采伐之初,这种树木零星地散见于原始森林,随着采伐量的逐渐增加,能够利用的楠木大都只剩在“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了。
定陵所用木料大都在这些地段开采。这些地方不仅难于攀登,而且有毒蛇猛兽、瘴气蚊虫,砍伐极为困难。砍伐楠木的民夫死亡不计其数,真可谓积尸遍野、积骨成山。陵园所需用的楠材大木,共计万余根,最粗的直径可达1.4米以上。要采伐一根大木,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当木夫将楠木砍倒之后,便沿着行进路线先行修路,然后由人工将巨木拖到江河之滨,待水涨季节,将木掀入江河,让其漂流而下。在这漩涡急流、惊涛骇浪之中,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丧生。
从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对大木运输情况的陈奏中,可见采伐之难,运输之险,民夫之不易。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整个陵园显得壮观深邃。从外城的第一道陵门,至后边宝城城墙垛口,它的神道、墙基、殿台,很多为花斑纹石铺砌。定陵使用的楠木大柱非常粗大。而就梁椽之坚固,砌石之重厚,做工之精细,装饰之精美,在整个明代的陵墓中也无与之匹敌者。
明定陵建成后的地上建筑,除部分地段的神路以外,其主体建筑,均在大峪山与蟒山两山主峰之间的中轴连线上。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及艺术,令后人赞叹不已,倾慕不尽,实为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3:47
明定陵建造时所用的巨石来自房山区的大石窟。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也是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