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0 13:4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3:24
现在,很多国内私企也上市了,但经营的模式却还是“老板一句话”。所以对海归而言,去私企工作,*不一定是最大问题,“老板”才最关键。下面就来说说海归找工作应该去什么样的企业好。
乐视轰然倒塌的前几个月,我还看到他们的外籍高管信誓旦旦地说要占领北美市场;小蓝车宣布资金断裂之前,人们对共享单车的前景还抱有很大的希望。这就是最纯粹、最残酷的市场经济吗?
对私企的认识,二十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端的时候——曾有过定论。那时的联想、新东方、阿里巴巴、华为没有现在这么“呼风唤雨”,还属于不三不四的去处,多年迷信于“公家的”中国大众,对“私人的”格外谨慎,仿佛面对一锅开水,似乎伸手就会烫着。
按说国外那些耳熟能详的世界五百强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私企,可是国外的私企在国内招聘的景象完全不同,绝对称得上趋之若鹜、门庭若市。
二十年前,能与世界五百强相提并论的就是“国字头”的央企了,一听名字就觉得“高大上”,透着有钱。
嫌穷爱富的职场,永远是“马后炮”。死心塌地被私营企业主*,真拿到原始股、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豪的,也就是那么屈指可数的个别“死心眼儿”和“一根筋”,稍有“理智”的,一般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弃暗投明”,成为平庸的大多数了。
如今最牛的中国企业不是中石油、中移动等央企,而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私企。不过,私企老板们似乎不敢“嘚瑟”,出言谨慎。
2017年7月两位私企大佬的表态值得玩味。
一个是马云,他旧话重提:“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是真的挺后悔的。所以我真觉得如果我们这家阿里巴巴公司能小一半、(或者)小三分之一,这个公司会做得非常舒服。但是今天没办法,因为谁让你把它搞大了,这是个责任。”
另一个是王健林,他公开表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让两位曾经踌躇满志的企业家、富豪服软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中国做企业家,免不了还要圆通地处理政商关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在中国,国有经济还是老大!私营经济还是“补充”!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仅国航一家就补贴了90多亿元,而所有中国民营航空企业加在一起得到的*“援助”也就100亿。
记得二十年前国企改革时曾经有一批中小型公司倒闭,市场化的风潮到现在似乎没有那么猛烈了,国有企业好像又回归了“铁饭碗”。私企倒一直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说完蛋就完蛋。
一个国家没有私企,经济一定是死气沉沉;一个求职的海归进了私企,感觉一定是死里逃生。
不知道是不是“先天不足”的原因,私企老板好像每天都想着什么时候倒闭,动不动就叫嚣“狼性”,因此一个比一个凶狠。
很多国内私企也上市了,但经营的模式却还是“老板一句话”。
老板说“下班后先别走”,员工可就熬夜了。坊间说*工作人员必须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状态,随叫随到。私企似乎也差不多,加班已经是标配,老板不走,谁也别想走。即使不加班,老板也少不了随时布置工作,往往直接在微信里留言。
老板说“加油”,员工就要发疯了。业务旺季,“女人当作男人用,男人当作牲口用”,不*达不到业绩要求。
老板说“期权”,员工真要“杯具”了!听起来都很大方,其实都附带了无数*条款,看似员工持股,实际上就是些废纸,几乎永远不能变现。等高管们抛售套现后,轮到中层和员工时,估计公司也快退市了。
对于海归而言,上述这些问题在国企、外企中也都能碰到。想来想去,*不一定是最大问题,“老板”才最关键。
记得当年历史课上,老师讲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时,曾概括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当今职场的上下级关系也很类似——“我的老板的老板不是我的老板”。
偌大的公司里,员工就仿佛在给一个人打工,这个人就是直属领导(line manager),也是实至名归的“老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3:24
海归找工作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背景、职业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类型。以下是一些海归可能会考虑的企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