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月饼为什么是分着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6 1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18:07
= =今天一个下午终于把该死的中秋散文给呕出来了。结果发现一点都不散文。本来还打算说记录一下那天晚上一群二*的事情,但是发现自己写出来很八股好么= =。
截取部分: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又有一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这个小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它点出了月饼在这种仪式里的角色。维多克?特纳看来节日是一种“结构—反结构—结构”过渡过程。而吃月饼在这个“仪式”中的则是起了“反结构”的作用。
对于个人和群体而言,社会生活是一种辩证的过程,高与低,结构与反结构,平等与不平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对立物是彼此不可缺少的,古代讲究三纲五常,皇帝与臣民,是一对统治者与被统治的对立关系。但不管你是皇帝还是臣民,在分月饼中你我都是平等的,在这过程中就体现了世俗仪式中交融的特征了。所有参与者在这个仪式里地位都发生了改变,身处地位的人会发现身处高位的人这个时候与他们无二差别,通过仪式中的反结构,人们的地位分化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得以暂时性地消弭。通过仪式过程中不平等的暂时消除,来重新构造和强化社会地位差异结构。当宫廷这种“仪式”传到民间,对立关系则体现在家庭中父与子、长辈与晚辈之间,也有这项仪式的存在意义,这种对差异消弭的集体无意识也就使得这“仪式”得以每年流传,并在时代变迁中赋予了比如合家团圆的新内涵。
民俗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沿袭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它乃是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除了表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更是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即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节奏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忽视加上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传统风俗所依赖的底蕴土壤发生根本变化,可是有些行为我们还是会无意识去做。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传统节日不太敏感,而且我和朋友们在前些日子聊起中秋节当晚要准备的东西时还打趣说“我们这些懒人远离家人肯定不会过节的”,很多繁琐的传统风俗如“拜月光、制作柚子灯笼、月下吮石螺、烧番塔”等活动也没有心思去做,可是结果到头来,那天晚上分月饼、提灯笼、放孔明灯,我们这群新时代懒人,仍在不知不觉中与传统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也许可以引用福柯关于权力关系的“鱼水”比喻:权力的一方是“鱼”,另一方是“水”,“水”对“鱼”有*、推动、约束、决定等作用,“鱼”会引导“水”的流向,“鱼”“水”之间总是处于不停的流动、循环和运转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