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象征什么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5 07: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5 08:53
1.建筑格局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整体的格局到细部的装饰装修.从房屋主次的安排到院落内外的界定,从大门的方位到井、灶、茅厕的处置,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门、墙的紧密围合——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便是门与墙的盛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评点匈奴人曰:“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匈奴列传》)。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并不以败北为耻,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5 10:28
一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
北京四合院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其中一进院落为四合院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而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则是最标准的四合院。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只有中院部分,而无前院和后院,大门仍然开在东南角,南边的院墙有的保留,有的建成倒座房。二进院落只有前院和中院。没有后院和后罩房。三进院落是最标准的四合院,主要建筑依次为前院的大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中院的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后院的后罩房。四进院落除前院、后院外,中院有两进,就是有两组主要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很少有四进以上的,这主要是受北京城市道路街巷规划的制约,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约70馀米,普通官民的宅院不可能打破街巷格局。如果宅院继续扩张的话,只能在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横向并联若干宅院。如两组或三组三进四合院并联,在东西厢房处开通道。最豪华的四合院还可以并联出一个花园,如文煜宅的可园和婉容故居的东花园等。
二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象征
1.建筑格局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整体的格局到细部的装饰装修.从房屋主次的安排到院落内外的界定,从大门的方位到井、灶、茅厕的处置,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门、墙的紧密围合——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便是门与墙的盛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评点匈奴人曰:“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匈奴列传》)。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并不以败北为耻,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但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败北,他们就要背井离乡,不但失去了房子,而且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将一无所有。严酷的环境*迫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但对于这些不善战事的农耕民族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层层的围墙将自己包围起来。所以,中国的农业民族,特别是与强悍的游牧民族比邻的北方农业民族。很早就有了筑墙的习惯,大到万里长城,中到各城镇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户的院墙。为保险起见,有时围墙还不止一层,而有墙便要有门。难怪西方游客总是惊叹中国的古城墙与门之多了。
北京自古便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幽燕重镇,又是天子戍边的国都,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墙更是必不可少。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外城三重半的城墙,27座门。而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典型的门与墙的世界。外院、上房院、后院、跨院层层设墙、院院设门。因此,北京四合院有着很强的私密性和抗风防盗性能。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些坚固的高墙在阻挡风沙与盗贼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形成了老北京文化自高自大、比较保守封闭的文化传统。因此,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式民居的代表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这也未尝不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围城”情结。
藏风聚气——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吉宅的心理暗示。风水术是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活动。
“气”是风水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在择地点穴时必选“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郭璞《葬经》)。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性季风气候明显。一年四季风向随季节呈周期性转换。冬季主要吹西北风,而夏季则吹东南风。风水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他们在总结了中国山脉水系的走向,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后,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为“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为“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蜿蜒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
而北京城建于平原之上,每座民居都是北京城整体规划中的一颗棋子,朝廷又禁止民间引水入宅,因此北京民居在建筑环境的选择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发挥馀地,似乎很难谈到什么风水。但是,北京四合院的营造者们,却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是严格依照上述风水学家所提出的这个“风水宝地”的模式来规划、建造的。
风水宝地讲究山不能是孤零零的,要有来龙去脉。而北京北面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紫禁城北人工堆起的景山都被风水学家借用来作为整个北京城的太祖山和少祖山。而具体到每座四合院,其后部围合得严严实实的后罩房则被当作背靠的父母山。而这一排房子也确实起到了阻挡冬季凛冽的西北寒风的“藏风”作用。
后罩房前围护的是龙穴所在,建有一所宅院最重要最尊贵的建筑——北房,又称正房。正房左右有东、西厢房,可视为青龙砂(“砂”在风水学中特指龙穴周围的小山)、白虎砂的左右卫护。大门西侧的倒座房和大门内的影壁可视作远处的案山和朝山。至此,这个风水格局中的所谓“山形”已经很*了。但无水之地为死地,风水术中特别讲究水的作用。而北京的民居官宅都不允许私引活水入院,这就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美景不可能在北京重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老北京人在正房院的院子里放置了若干个陶制的大鱼缸,这个智慧中透出些许无奈的权宜之策,不仅补齐了风水格局中水的元素,而且可以调节园中干燥的气候,缸中往来嬉戏的金鱼平添了几多悠游的闲趣:万一“走水”(即失火),这些水缸还能成为最便捷的水源。于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便成为老北京四合院中最典型的景致。而位于东南角的大门则是这个风水格局的出口,风水术中称之为水口。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低下为“地户”,所以,宅门都是开在宅院的东南角,为“地户”。东南角为巽位,巽卦象征风,属性为入,为生气所在,出入顺利,吉。
由此可见,四合院本身即是一个理想化的“风水宝地”的象征,而且也确实达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坐北朝南的正房、北西东三面严密的围合,开在东南角的宅门,这种布局不仅保证了正宅的采光,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冬季寒冷、干燥、多沙的西北风,而夏季,阵阵凉风从大门吹进又经过垂花门而进到院内,变为微风,既可以纳凉,又不会“散气”,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宗法制度的象征。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在儒家观念中,“修身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是“平天下”的起点。因此,维护家族内部的封建宗法制度,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家族聚居之处的四合院,更是用建筑语言将宗法制度阐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封建家长的权威。在一所宅院中,正房是家长起居的场所,它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台基和举架最高、房屋进深最大,成为整座院落的核心,其他房屋似乎都成为它的附属与仆从.它的高大与威严衬托出了居住在内家长的家族统治者的身份。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是堂屋,两侧多为卧室,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厢房是晚辈兄弟居住的地方,亦有哥东弟西的昭穆之别,虽然东厢朝向没有西厢好,但它位于吉方。倒坐房和后罩房比厢房更矮小简陋,一般不建回廊,院子也窄小局促,所以地位更低。
其次是内外有别,强调男女大防。四合院的私密性很强,层层递进的院落组成了数层空间。每层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层空间的分界线是宅大门和影壁,它是四合院惟一的对外通道。也是惟一可以展示给外人的部分。影壁古称萧墙,萧墙以内便是不可窥视的私宅禁地。因此成语“祸起萧墙”的意思便是指内讧。由此可见,这第一层空间是严格界定内外的。
第二层空间的分界线为垂花门及向两侧延伸的隔墙,古称闺,它的功能是界定主客。古人云:“客不入中门。”前院客人可到,后院非请莫入,连家中的男仆也不例外。而未出阁的女儿只能生活在闺门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称为闺女。过去四合院的客厅一般都设在前院倒坐房内,客人来后,男仆将宾客让至客厅内等候,然后跑到二门上去传话,或主人在客厅内恭候宾客的到来。
第三层空间的分界线是上房院的正房与耳房形成的屏障。前面是宅主人和公子起居生活的场所,家居内务,客来止步。后面为后院和后罩房,多为小姐闺房绣阁之类,只有女仆陪侍。古人云:男女七岁不同席,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应有所避讳。这道线界定性别,是家族内部男女大防的禁地。
北京四合院犹如一幅棋盘,将帅车马诸棋各居其位,井然有序,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纲常礼教。在家族制度基础深厚的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惟有四合院才能容纳得下,同时做到相处得宜,合乎礼法。这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能如此长久而普遍地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细部装饰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闻名遐迩,还因为它是一座鲜活的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明清时期是我国吉祥图案泛滥的时代,在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装修中已经达到了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登斯庭院,琳琅满目的文化符号,使人有如步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殿堂。在四合院的装饰、彩绘、雕刻乃至于花草树木中,处处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何为福呢?《尚书》中就有“五福”之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中也解释过:“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因此,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富贵寿考,诸事皆称心如意,至善至美。那么他就称得上有福了。人们把自己对“有福”的强烈渴求通过各种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居所处处传达、散发出一种“有福”的感觉。
多子多福的兴旺企盼。儿孙众多是家族兴旺的体现。石榴、葫芦、瓜、葡萄等题材都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些瓜果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里最为常见的植物。
长寿康宁的吉祥追求。寿为“五福之首”,在北京四合院中寿也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如写有一百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的百寿图,影壁、砖墙上常常刻画的松鹤延年图、猫蝶(谐音耄耋)图、南极翁(寿星)等。
“五福”之三为康宁。所谓康宁就是健康、平安、宁静、舒适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和谐。“五福”中康宁是最难获得的,它是对一种高质量生活意境的追求,不是财富、地位所能取代的。人们将对生活康宁的追求也体现在装饰文字或对联中,如安、乐、平、和、顺、怡、泰、颐、恬等。
吉庆有馀的财富渴望。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直观地体现在四合院的吉祥文字或图案之中。如裕、足、丰、盈、满、殷等祝词,通常这些字会被雕刻或贴挂在房屋的门框、窗户、门簪、墙面等处,表现出对生活富足、仓廪殷实的渴求。再如瓶中插戟悬罄,寓意吉庆有馀;双鱼图象征富:铜钱、金蝉象征财富,等等。
封侯拜相的荣华梦想。虽然我们常说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但是在俗世的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追求不平淡的人生,享受地位与荣耀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在马上蜂猴(猴子骑马立于树下、树枝上挂一个蜂窝)、蜂猴挂印(松树上挂有蜂窝和一方印,猴子在摘印)、梅花鹿(鹿谐音禄)、牡丹(寓意富贵)、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等等吉祥图案中。
清高洒脱的品格展示。岁寒三友松竹梅,顶霜傲雪,以象征主人的高风亮节;文房四宝象征着书香门第;冰裂纹寓意“寒窗苦读”,若再配上梅花便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学子刻苦读书。
吉祥文化属于信仰民俗的范畴,对于这种民间信仰,我们不能简单地冠之以迷信两字,它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在其中,有如生活在吉祥如意的祝福里,喜悦、愉快的心理情绪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情绪无疑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北京四合院里的吉祥文化是朴素的民俗心理学最形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