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钱塘湖春行》的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29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一.原文如下: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7)春泥.\x100
乱花(8)渐欲迷人眼,浅草(9)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10)行不足(11),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
二.词语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被毁.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远远看去,浮云很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9.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1.行不足:即行不够,百游不厌.足,满足.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全长1公里,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三.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面,湖面春水恰同湖堤平齐,云脚很低,同湖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暖树,也不知谁家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筑巢.
那么缤纷多彩的春花简直要迷住了人们的双眼,而浅浅的春草也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湖东这百看不厌的美景了,尤其是这绿杨浓阴下的白堤.
诗词鉴赏: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非常生动.
从结构上看,从孤山寺到白沙堤,长长的距离,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从孤山北的贾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与岸齐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上下衔接,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湖景,而正当诗人静赏西湖那宁静的神韵时,清脆的鸟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比较散,没有规律,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准确而生动地“早”春的气息状写的清新宜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次总写,写感受而不写实景,象读后感,象观后感.点出作者陶醉于其间,意犹未尽,那些未写的部分,仍给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四. 炼字欣赏: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几是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早春人多花少,一个“欲”字体现了,经过漫长等待的冬日后,游春的人们跟发现新*一样,对刚刚初绽的三两春花的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草长得也不齐,高的也只能刚刚遮没马蹄,一个“才”字,将作者惊人的观察力展现无遗,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关心与喜爱的程度.由此可见,再美的东风景,也没有发现风景绝美处的眼睛与心灵更重要.
五.结构特点: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始,至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杨柳阴下,仍一步三回,陶醉其间.
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近人.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尤其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增强感染力,完成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
六.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29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一.原文如下: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7)春泥.\x100
乱花(8)渐欲迷人眼,浅草(9)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10)行不足(11),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
二.词语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被毁.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远远看去,浮云很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9.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1.行不足:即行不够,百游不厌.足,满足.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全长1公里,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三.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面,湖面春水恰同湖堤平齐,云脚很低,同湖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暖树,也不知谁家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筑巢.
那么缤纷多彩的春花简直要迷住了人们的双眼,而浅浅的春草也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湖东这百看不厌的美景了,尤其是这绿杨浓阴下的白堤.
诗词鉴赏: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非常生动.
从结构上看,从孤山寺到白沙堤,长长的距离,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从孤山北的贾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与岸齐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上下衔接,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湖景,而正当诗人静赏西湖那宁静的神韵时,清脆的鸟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比较散,没有规律,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准确而生动地“早”春的气息状写的清新宜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次总写,写感受而不写实景,象读后感,象观后感.点出作者陶醉于其间,意犹未尽,那些未写的部分,仍给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四. 炼字欣赏: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几是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早春人多花少,一个“欲”字体现了,经过漫长等待的冬日后,游春的人们跟发现新*一样,对刚刚初绽的三两春花的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草长得也不齐,高的也只能刚刚遮没马蹄,一个“才”字,将作者惊人的观察力展现无遗,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关心与喜爱的程度.由此可见,再美的东风景,也没有发现风景绝美处的眼睛与心灵更重要.
五.结构特点: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始,至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杨柳阴下,仍一步三回,陶醉其间.
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近人.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尤其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增强感染力,完成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
六.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29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一.原文如下: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7)春泥.\x100
乱花(8)渐欲迷人眼,浅草(9)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10)行不足(11),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
二.词语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被毁.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远远看去,浮云很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9.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1.行不足:即行不够,百游不厌.足,满足.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全长1公里,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三.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面,湖面春水恰同湖堤平齐,云脚很低,同湖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暖树,也不知谁家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筑巢.
那么缤纷多彩的春花简直要迷住了人们的双眼,而浅浅的春草也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湖东这百看不厌的美景了,尤其是这绿杨浓阴下的白堤.
诗词鉴赏: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非常生动.
从结构上看,从孤山寺到白沙堤,长长的距离,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从孤山北的贾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与岸齐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上下衔接,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湖景,而正当诗人静赏西湖那宁静的神韵时,清脆的鸟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比较散,没有规律,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准确而生动地“早”春的气息状写的清新宜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次总写,写感受而不写实景,象读后感,象观后感.点出作者陶醉于其间,意犹未尽,那些未写的部分,仍给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四. 炼字欣赏: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几是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早春人多花少,一个“欲”字体现了,经过漫长等待的冬日后,游春的人们跟发现新*一样,对刚刚初绽的三两春花的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草长得也不齐,高的也只能刚刚遮没马蹄,一个“才”字,将作者惊人的观察力展现无遗,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关心与喜爱的程度.由此可见,再美的东风景,也没有发现风景绝美处的眼睛与心灵更重要.
五.结构特点: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始,至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杨柳阴下,仍一步三回,陶醉其间.
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近人.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尤其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增强感染力,完成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
六.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