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请进…关于初学佛遇到的两个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0 07:4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6:56
1摘自宣化上人法宝网-线上阅读:
恭敬经典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於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著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著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皆可启发无限的智慧;但若对经书不恭敬,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不可烧毁或丢弃。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佛经要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注解、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经书应恭敬放於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如手捧或装於口袋携持时,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挟腋下。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著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限单身净房),睡觉时应用乾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做「人」字形搁置。
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阖上经典,净念后,再阅读。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2摘自《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这个释迦牟尼佛,听见须菩提这样一说,于是乎就给他说偈言了。这个偈言,就是下边的四句偈,这个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偈,前几天这个果和来问我,现在我跟你清楚一点的讲,你要记得。这个「若以色见我」:以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这就是「以色见」。以这个四辩,八音,佛有八种的美妙音声,来见如来的话,「是人行邪道」:这个人哪,他怎么叫邪道呢?「邪道」,就是落于有边了;落于有边就是,不是中道;不是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
这个《华严经》上说:「应化非真佛。」应身和化身,这不是真佛。那么这三十二相都是属于应化身的,并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身,所以,你要以三十二相这个有形有相的来见我,这就叫「以色见我。」以这个有形相的、有色相的来见我。「以音声求我」,以这个寻声,寻这个声音,找这个佛的声音,来见佛,来求佛。「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是着到这个相上了,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不能见如来。」因为不合乎中道,所以就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中道,不偏于空,不落于有;不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你这个邪道就是,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了。断常二见:断见就是灭了,断灭相;常见就是不灭,永远不灭。但是这都是偏的,不是中道。所以这不是中道,你求如来的法身是无有是处的,是不可以的。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以前这目连想找佛的音声,看看佛的音声,到甚么地方是个边际。他就用他的神通,向东方去找佛的音声。过了千万亿佛土那么远,比现在打入太空的火箭,还远成万万倍。但是跑到这么远去,听到佛说法的声音,还是犹如在目前,就像在他耳朵旁边和他讲话一样的。所以找佛声音的边际,是找不到的,不知道佛的声音出去多远。那么所以「以音声来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个人,所行的不是中道,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都见不着如来的法身的
3念经不一定要梵香
4如果那个恶人有悔改心诚心诵经,他的罪业就可消灭,弥天大罪,一悔便消。
4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 :这须陀洹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呢?就叫入流,也叫预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证了初果,断了见惑。我们人有一个见惑,一个思惑,见也迷惑,思也迷惑 ;这两种惑,就把人支配得糊涂了。所以你若想真正开悟,就要把这两种惑断了,见惑也要断,思惑也要断。
什么叫见惑呢 ?对境起贪爱,这叫见惑;迷理起分别,这叫思惑。见,你看见了,看见就被这个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随这个境界转了;随境界转,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生出一种爱心来。贪,你生出贪心,就有所执著;你生出一种爱心,就放不下。你执著,放不下,这就不能证圣果;你想证圣果,就要把见惑断了。见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能把见惑断了,就证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的圣人。怎么又叫预流呢?预就是参加了,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预流是得预圣流了,和圣人在一起了,这叫预流。
‘七死七生' :证初果的圣人,还有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便证阿罗汉':然后才能证四果阿罗汉,到生死了了这种地步。七番生死,这是说的你到了欲界上上品,贪、嗔、痴、慢,任运而断,在这时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时,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时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时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总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分段生死了了,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来讲。若是特别的情形,有特别的根器来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证得四果了,如鸠摩罗什的母亲是由初果证二果。所以这证什么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见思惑,虽然有那么多品,有那么多的种类,总而言之,最令人颠倒的,就是一个爱,和一个欲。这爱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颠颠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对,还要去做 ;明明知道它对,却不要去做,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明明知道不好,没人教他去做,教他不要做那个,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么样做,他还不那么样做,啊!总是不听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爱、欲两个字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
‘爱欲断者' :你若能把爱欲断了,那一定会成道业的。‘如四肢断':所以这文上才说爱欲断了,就像人四肢断了似的,‘不复用之':你断爱、断欲,就像断手和脚似的,把手脚都剁去了,不能再用了。你爱欲断了,也应该像手足断了一样,不能再用了。所以*上说,须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果。爱欲断者,你这爱和欲断了,如四肢断,就好像手、脚被割断了一样,不复用之,不能再用了。你要有这样的决断心,不是这么样当断不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想要断又不断,不断又要断,这是叫仁柔寡断。仁柔寡断,就是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当断不断的样子。好像女人似的,什么事情想这样子,又不这样;不想这样子,又想这样子。这么一点主意也没有,一点宗旨也没有,这对于修道上是很不相应的。修道的人应该要有顶天立地的志气,斩钉截铁的决心,才可以修道的。
5没皈依念,有诚心有感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6:57
问题一.我认为这没什么问题,我记得《小窗幽记》中说:“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於经书。”经书啊,只是传播佛法的一种工具,并不是佛法本身,佛法是无处不在的,十方三世都是佛,佛法又怎么会局限于区区一本书里呢?况且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禅宗有一个公案,叫“丹霞少木佛,院主落须眉”,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太计较,心里有就行。
问题二.所谓声音者,有即有,无即无,何必太计较呢?我佛虽然是声音见古如来,但是见完了就完了,不执不留,再讲个故事,说一个老公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外出,到了一个河边,看到一个姑娘想过河不敢过,老和尚背起姑娘过了河,放下后仍旧和小和尚继续赶路,这个小和尚就很不忿,说你一个出家人,怎么能背一个女流呢?老和尚就对小和尚说,我都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放下?就是这个意思,只要能放下,不执迷于此,声色又与性灵何害?
问题三.*只是一种文字形式,内容也不是什么高深咒语,只是一些道理而已,之所以有别于常文,那是因为有些翻译时用的是音译,所谓咒语,也只不过是用来时刻念诵警戒提醒自己的话语而已,何必一定要焚香呢,这个我觉得这个可以根据自己来判断。
问题四.那是因为坏人或许前世积了德,或许祖上行了大善事,或许他自己也做过什么积德的事,只不过别人没看见罢了,但是神明自知。罗汉也要还他前世前的债啊。
问题五.南怀瑾大师也没有出家,但是他依旧可以讲经说法啊。他曾说过一句诗:“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就是这个意思。
一些浅薄的见识,聊以一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6:57
1 注解应该写在白纸上面,不应该写在经书上面。你想像一下,别人看经书时不理解直接看注解了,而每个人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佛法要的是开悟,而不是知识。看别人的经验是知识而不是开悟!你这样做是在耽误他人成道!
2 在菩萨眼中一草一木尽皆菩提,尽满虚空亦是智慧!色与空已无差别!我等还需要修行啊!
3 心诚时虚空尽佛陀,心不诚,佛再眼前而不知!
4 不管什么人只要诚心念地藏经都可以灭罪,罪过没有消失只是无限的延迟了,一旦再犯立刻就报!只要修到了
罗汉果立刻就解脱生死了,无须轮回。除非自愿再来度化众生!
5 一切众生只要有心都可以念诵地藏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6:58
佛经的含义是要信徒去悟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悟到的含义不一样。不同的人当然悟的得含义不一定一样。为了和谐经原则让讲但不辩。正因如此才能使佛教徒上进。以文字解释佛经是片面的,所以不可取。
念经焚香是集中精力的一个方法。如果念力集中可以不焚香。有一句叫假烧香 拜参禅。
佛就是无为的大道,见佛就是合道,与声色相无关。关键是得见本来真身和佛境的真景。
念经在悟,坏人念经改变心性一心向善,改变以前错误。就好像欠债还钱一样。彻底还清以前的恶业,积善成山自然可以成就佛果。
念经在向佛不再皈依形式。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无量寿元始天尊
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资料:三皈五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1 16:58
一楼说的很好。佛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不尊重佛的心,你就造了不好的业,你是无心的,那你造的就是无记的业。
佛说不依色相声音见如来,意思是不要执着,不要着相。但佛性佛法无处不在,只要你悟到了,凭什么缘都能感应到佛。
诵经能焚香最好,隆重肃穆的意识有助于修行者进入状态。如果条件不适合,也可灵活掌握,心诚就可以了。
众生的罪业,犹如种子。我们通过修行可以我们的善业开花结果。也能抑制坏的罪业发芽。一切都空,因果不空。
不论是否皈依的众生,只要学佛,就会有好处的。这是我可一点看法,奉献一下,与大家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