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16: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22:07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元代·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著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 *** 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 *** 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 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 *** 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王实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