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为什么叫高渤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7 21:0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16:43
高适
唐代大臣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1],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2]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3]
本名
高适
别名
高常侍
字
达夫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高侃
祖父
高侃(生卒年不详),一作高偘,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名将。高侃出身渤海高氏。永徽元年(650年),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因功被封为卫将军。此后出任北庭安抚使。乾封元年(666年),跟随契苾何力讨伐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在平定高句丽后留任于安东都护府。同年,因功升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咸亨元年(670年),任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讨伐叛乱的高句丽人。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于白水山击败高句丽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此后,高侃曾任陇右道持节大总管,获封平原郡开国公。之后事迹未再见于史*载。高侃去世后,获赠左武卫大将军,谥号“威”,陪葬于乾陵。高侃生平主要参与了北征突厥车鼻可汗及东征高句丽之战役,为稳定唐朝北部和东北部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视频
73.8万播放|03:25
你听过旗亭画壁的故事吗?
陈大侠
141.3万播放|01:29
一分钟了解高适
秒懂百科精选
百万播放
72万播放|01:26
别董大二首赏析
养哇教育
6.3万播放|00:39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边塞诗人高适笔下脍炙人口的绝句
翔飞千里
相关星图
高适的诗文作品
共58个词条
4314阅读
夜别韦司士
《夜别韦司士》是盛唐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头写夜中饯行场面,用客馆内的热烈气氛与客馆外的凄凉夜色烘托出话别时间之久、友情之深。次写预想中的沿途景物,以渲染朋友的旅途劳顿。最后以朋友声名在外,会处处有人接待这点来加以安慰。全诗感情浓烈,景象开阔,而又一气贯注,别具风致。
哭单父梁九少府
《哭单父梁九少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四句言诗人睹物思人,次六句追忆与亡友生前的情谊,以下几句叙述亡友生平之事。这首诗通过对亡友梁九少府一生落拓不遇、不幸早夭的叙述,和对彼此生前深厚交谊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亡友极为沉痛哀悼的感情。这篇哭亡友之作,在往事的叙述中间有悲伤的叹息,悲肠九转,一唱三叹,写得沉痛深挚,语言虽然质朴浅显,然内涵醇厚。
送杨山人归嵩阳
《送杨山人归嵩阳》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感叹世间万事变幻莫测,心境改变了,老友也难相见;五六句描写美丽的二月春景,却使人泪下沾襟;七八句诗人赞叹了朋友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最后两句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表达了深切的感情。诗中融情入景,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查看更多
四大边塞诗人
共4个词条
2.5万阅读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王昌龄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任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概述图片来源:《中国一百文学家图》)
查看更多
边塞诗派代表人物
共6个词条
1753阅读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概述图片来源:《中国一百文学家图》)
王昌龄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任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查看更多
《河岳英灵集》收录的诗人
共24个词条
1.2万阅读
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破山寺即今虞山兴福禅寺,寺中米碑亭,铭刻了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书写的《常少府题破山寺诗》石碑。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王维
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太原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概述图王维画像取自《历代名臣像解》)
查看更多
人物生平亲属成员文学成就人物评价后世影响史*载后世纪念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生平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高适
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州。[2]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诗。[2]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2]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途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州。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2]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2]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李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2]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扬州出现的的讲述高适故事连环画之一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岁,出任彭州刺史。[2]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2]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布衣书生缘何封侯?机会始终是留给那些有心之人
写乎
赞167
阅读1.8万
戏说高适:只管努力,其他自有安排!
沐阳说
赞233
阅读2.9万
高适:一个唐诗大佬的经典逆袭史
最爱历史
赞70
阅读1.5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圣的小宇宙
赞21
阅读2.9万
亲属成员
曾祖父:高祐
祖父:高偘,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平原威公,赠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
父亲:高崇文,韶州长史。
母亲:渤海吴氏。
姐姐:高嬇,嫁给朱守臣。
文学成就
作品内容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适诗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4]
讽时伤乱诗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4]
咏怀诗
编辑
传视频
TA说
33
目录
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16:43
高渤海是他的原名,高原是同事习惯性叫的别名。高渤海,广东人现年25岁,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