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8 1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12:22
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已过,秋分将至,在渐渐的凉意中,不知不觉走完秋季的一半路程。秋天是适合思考的季节,所以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咏叹秋天的诗文。从他们的笔触之间,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多彩的秋天,虽然可能比其他季节多一些萧瑟,但绝不缺乏 美食 、美景与欢乐。在金色的秋日,古人除了触景生情写诗,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忙”呢。
古人迎秋庆秋大有讲究
古人的秋天真的很忙,文人忙着舞毫弄墨,农人忙着下田收麦子,秋天都有一揽子事儿等着去做。
忙碌,从刚一立秋就开始了。
对天地有敬畏心的古人,信奉顺应自然,而立秋又是季节转换的重要节点,每逢“立秋”之时,人们都要举行盛大仪式,应承“顺应自然”之举。
那么,秋天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
可见在先秦时期,官方就已经开始设立“立秋”庆祝仪式了,而后世代沿袭,流程也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天子率领各臣子进行祭祀,看歌舞表演,举行仪式。
西汉时期,官方的迎秋程序更繁杂,小到穿什么衣服、奏什么曲、跳什么舞都有严格标准。在立秋日前18天的五更前(凌晨3点到5点),各位*要统一穿*的衣服,去郊外祭拜黄帝。立秋当天,*继续半夜早起,换上皂领白衣去西郊迎接第一缕秋风,并且一直持续到天亮。紧接着,*还要用最快的速度换上绛色朝服,马上赶场东郊举行的下一个皇家宗庙祭祀活动。而且这绛色朝服要一直穿到冬至。
唐宋时期,迎秋仪式出现变革,由官方的独乐乐到民间齐迎的众乐乐。
百姓们可比朝廷会玩多了,民间的迎秋仪式就类似于现在的集市。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谓:“立秋日,都人(杭州市民)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初秋时节,满街都有卖揪树叶子的,“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迎秋搭台,经贸唱戏”热热闹闹,迎秋氛围相当浓厚。再加上“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中贵戚里,取索供卖。”百姓们吃吃喝喝,玩玩看看,轻轻松松地就把秋天迎来了。
此外,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在秋收之后,会挑选一个良辰吉日,一来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二来品尝新收获的米谷,以示庆祝。
秋天的滋味藏于 美食 中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悠然自得,这该是多美的一种享受。
跟现今人们喜欢在秋季吃大闸蟹一样,吃螃蟹也是古人的秋季最爱。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了吃上一口鲜美的蟹肉,竟然忍不住“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以诗换蟹,一饱口福。他边吃还边感叹:“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南宋诗人杨万里《糟蟹》一诗“酥片满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使读者打开蟹螯,似乎都能看到白玉般的嫩肉。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若不是家有芹圃,幼时偏爱“雪底芹芽”这道菜,则不会有此名。故而《红楼梦》中也常绰绰飘着 美食 香气,食蟹正是一例。何时食蟹最佳呢?书中交代:“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诸事,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已是农历八月二十,时值金秋,江南一带五谷丰登,螃蟹也正是肥美。所以当史湘云踌躇着如何做东请客时,宝钗便提议“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遂有了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湘云与宝钗于藕香榭大设螃蟹宴,邀贾府众人赏花、赋诗,那几番食色滋味简直跃然纸上。
关于螃蟹的吃法,曹雪芹可谓极细微之能事。咏蟹诗将吃蟹、饮酒、赏菊和赋诗混融一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还有一首更是惟妙惟肖:“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有蟹自是离不开美酒。唐代诗仙李白,喜欢食蟹时饮酒。他的《目下独酌》之四结尾写道:“蟹鳌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秋日如诗,瓜果飘香。秋日的甜美果实就像出嫁的姑娘,带着丰厚的嫁妆,满足着人们的味蕾。
红彤彤的柿子可谓秋之宝石。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北宋诗人张仲殊称赞秋柿:“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里团酥。不比人间甘露。神鼎十分火棘,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古人如此推崇柿子,因为柿子不但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美食 ,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秋枣也是古人喜爱的 美食 。明代吴宽在《枣》诗中赞道:“荒园乏佳果,枣树*株。纂纂争结实,大率如琲珠。此种味甘脆,南方之所无……早知实可食,何须种柽榆。”短短几句,秋枣的形象跃然浮现于眼前,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此外,古人在初秋还要吃西瓜或香瓜,称之为“咬秋”或“啃秋”。这里面有送旧迎新的意思,也有 养生 的道理。古人认为初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除暑气,不生秋痱子。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是 美食 家。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个。苏东坡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饮食颇有研究,有关苏东坡的 美食 就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等。中医 养生 讲究“四季五补”,秋补又叫“贴秋膘”,是说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的胃口变好了,该补些营养了,比如炖肉之类。苏东坡对贴秋膘很是热衷,平时他的饮食就很讲究,更别说贴秋膘时期了。即使在贬谪的困难岁月,也依然大快朵颐,而且吃得神清气爽。你看他怎么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东坡就是东坡,纵然是在萧瑟的秋日,还是那样豁达开朗:不用悲愁,老夫身强体健,能吃能喝。发那悲秋的哀叹作甚。
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一改之前的哀秋曲调,后半句话锋一转,显露出乐观豁达的心态,也传递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古人秋日活动丰富多彩
除了饮食文化的多种多样,古人在秋季也是十分注重 养生 的,细细品读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其实已经给出了很好答案。
比如刘禹锡喜欢秋游。他在《秋词·其二》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天山明水净,色彩各异,树叶有绿色、浅黄,还有一些红色点缀其中;登上高处,感受秋风,才不会像春天那样使人不冷静。刘禹锡想告诉人们:秋日不但美,而且是个能让人理智克制的季节。
古人在秋天喜欢登高,登高可增强体质,肺通气量,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唐代诗圣杜甫便是登高爱好者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高气爽之日,杜甫登上了蜀中夔州郊外的高山。这里猎猎多风,山水之景尽收眼底,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登高》。
古人秋天赏菊、簪菊、种菊,甚至食菊。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离*》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陶渊明爱菊赏菊是 历史 上出了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元稹在《菊花》中如此描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把斜日轻抚的秋光品赏得多么甜蜜。
明清两代,赏菊照样是秋季必备的传统项目。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兖州的缙绅大户于赏菊之日的场景:“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镌刻或刺绣着菊花的图案,整夜烛火不灭地照耀着,“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而秋天喝菊花茶,据记载在唐朝时已开始有了。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
秋天的美景,还有一个巨大的成就在于红叶。美的欣赏都是相通的。如今每年香山上的人海证明着人们对于红叶的喜爱,古人也不遑多让。每到秋天,文人们都会留下不少关于赏红叶的诗词。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牧一样真爱红叶的人还有白居易,他在《和杜录事题红叶》中肯定了杜牧对于红叶的夸赞,不止于二月花,还将红叶描写成如火如红巾如绯帐:“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北宋文学家、*家王安石品秋的方式独树一帜,喜欢“秋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盈盈秋水中徜徉,真的很享受。其实,秋天的江水已经很凉了,王安石秋泳,在当时一定很“前卫”。
除了以上活动,还有秋狩,也是秋天出游的好选择。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的就是他秋天狩猎的场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秋日出猎本就是一件属于王公贵族的运动,带着属于秋日的飒爽狂放,天凉好个秋,旌旗猎猎,骏马奔腾的场景也让人热血沸腾。最后再加上秋日特产——螃蟹和菊花,赏花吃蟹秋游,当真是一大享受。
(王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