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0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0:46
围魏求赵是三十六计第二计,源于孙庞斗智过程中的一个经典桥段。讲的是战国时魏国将军庞涓率军攻赵都邯郸,赵向齐国救援,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军解围,田忌依孙膑建议攻打魏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军解围,并于其回军途中予以伏击,最终魏军大败,赵国由此得救。
然而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来,我们就以围魏救赵为切入点来了解一下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
话说自三家分晋以来,魏国以其优秀的地缘条件和较另外两家更为厚实的家底就已经在三家中属于最强,魏文侯时期又通过李悝和吴起的变法使国力进一步增强,西压秦国,中控韩赵,远威齐楚。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将其洛水以西不得东出一步;中控韩赵,通过一系列战争与会盟,夺占或强迫交换了韩赵两国的部分领土。同时,魏国以三晋联盟的名义,裹胁着赵韩两国对周边的宋、卫、郑等国展开兼并战争,攻占了许多领土,但由于地缘位置不同,所占领土大多为韩魏两国瓜分,而赵国所得甚少,因此心生不满,这为之后两国冲突埋下了祸根。魏国的扩张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到了齐国楚国的利益,引起两国忌惮。
战国大体局势图
在魏国夺占河西之地后,客观讲,双方都无法打破局面。魏国考虑到西进已无扩张空间,于是转向东南发展,全力参与了中原角逐,其标志事件便是公元前361年魏国将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大梁即今天的开封,大梁城地处中原地区中心,周边多为平原,缺少名山大河的庇护,看起来大梁城地处四战之地,是一处易攻难守的险地,但对于正处于扩张期的魏国来说,这些似乎都可以忽视。大梁城处于黄河之滨,周边地区多平坦温润,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发达的农业聚集了大量人口,使得魏国有足够资源将大梁城修建成当时是为有名的雄城之一,再辅以最善战的魏武卒,倒也可保国都无虞。很快,大梁城成为魏国东向战略的坚实基地,对魏国参与中原争霸起到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56年,魏国强迫鲁、宋、卫、韩四国国君入朝魏国,与其结成联盟,并被裹挟着威加四野。
魏国的霸道行径自然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抵制,尤其以深受“魏帝国主义”残害的邻国赵国为最。为对抗魏国的压力,公元前356年,赵国分别与齐、宋、燕三国会盟,结成抗魏联盟,公元前354年,赵国又向魏国属国卫国发起攻击,迫使其入朝。赵国的”不端“行为让魏国怒不可遏,同年,魏惠王遣名将庞涓伐赵,魏赵战争就此爆发。这一战,将几乎所有国家都牵扯了进去。
魏国攻赵围攻邯郸
魏国此时虽然已经不复李悝吴起主政时期的威势,但魏国的家底还在,尤其是军务由当时兵家大能庞涓主持。倚仗魏国的强大国力,尤其是彪悍能战的魏武卒,庞涓倒也把魏*务整备的风生水起。在魏国的凌厉攻势下,赵国很快不支,接连丢城失地,第二年,即公元前353年,邯郸城被围,赵成侯与太子逃亡。眼见战争即将见分晓,除去孤悬北地的燕国外,其他各国纷纷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了战争,一时间,各种令人哑然失笑又不得不拍案叫绝的举动纷纷上演。
首先被卷入的是宋国。作为魏国的盟国,宋国是*出兵协助攻赵的,但宋国一来并不与赵国接壤,无法分润战争红利,二来又担心赵国的报复。于是,这个在后世被人“地域黑”过无数次的金牌龙套陡然间也精明了一回。宋国先是与赵国接洽,说明了自己的窘境,进而提出了解决方案:宋国派军队进入赵国,与赵军对峙但不作战。嗯,我就蹭蹭。赵国:呃,好尴尬呀。但迫于形势*人,赵国还是捏着鼻子接受了这个提议。就这样,宋*队自带干粮,战战兢兢的进入了赵国境内,在赵国东南方,两国打了一场大眼瞪小眼的对视战争。
秦军趁火打劫夺占河西地
首先主动介入的是魏国的老对手——秦国。秦魏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双方在短时间内都无法打破局面。于是,魏国转而向东南方向发展,而秦国则很快进入了商鞅主持的变法革新时期,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公元前354年,魏赵战争爆发同年,秦国抓住战机攻入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并且占领了黄河西岸的少梁城,重新掌握了河西地。而魏国的主力精锐大多东调,与赵国的战争也已经开打,对秦国的趁火打劫完全无暇顾及,同时魏惠王对东进的策略也抱有巨大的期待,于是便硬着头皮继续攻赵。
魏赵战争还惊动了楚国,对于一惯有志称霸中原的南方强国,楚国是主动介入战争的。楚国将军景舍认为,魏国的东向战略大多数时间内是裹胁着韩赵二国一起进行的,楚国因此承受着巨大压力,而魏赵之战意味着三晋联盟的破裂,这对楚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魏赵两国实力并不对等,在存亡之间,赵国当然会选择屈服。然后魏国便能重新整合三晋并继续对楚国形成威胁。对楚国来说,最好的局面是战争尽可能的延长,尽量削弱三晋尤其是魏国的实力。那么要达成这个局面,最好的办法便是对赵国进行支援,但其支援力度又不足以使魏国畏惧。于是,向来以“我蛮夷也”自居的大老楚便自信满满的“参与”了战争。 楚王派将军景舍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军队陈兵于楚魏边境,作势欲攻打魏国以对赵国进行策应。在楚国的预想中,陈兵的举动首先会对魏国造成威慑,但不足以使之畏惧,同时也向赵国传达一个信息:兄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俺老楚来也。
但实际上,由于楚国兵力太少,并不足以对邯郸战局产生什么影响。而赵国对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围观式增援也实在难以领情。于是,赵国将救援的对象转向了真正的盟国——齐国。
齐卫宋三国围攻襄陵
赵国的求援,在齐国引起了轩然 *** ,围绕着是否救援赵国,齐国朝堂上展开了激烈争论。相国邹忌——就是那位流量大美男——认为魏国兵雄势大,齐国不应轻易招惹,而段干纶则认为一旦魏国兼并了赵国,实力增强之下将对齐国形成更大压力,因此,即使仅以自身安危计,齐国也必须支援赵国。但是段干纶也不是什么谦谦君子,在救赵的方略上,他与楚国景舍有不谋而合之处。《战国策·齐一·邯郸之难》载:“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段干纶认为应当将赵国的价值压榨到极致,使其尽可能的削弱魏国实力,直到赵国即将被灭亡时再出手相救。在这期间,齐国需要给赵国以支持,但既不是楚国那种纯粹精神上的支持,也不能大军直趋邯郸混战一场。在段干纶的建议下,齐王遣出一支军队,联合宋卫两国,一起攻打魏国南方重 襄陵,同时又任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整练大军,准备择机出兵。
果然是耿直且正直的山东汉子们,齐国的支援比楚国就要实惠得多了,毕竟真见着兵了,但怎么也掩不住其中不厚道的味道。
无论楚齐两国的围观与策应有没有起到作用,赵国确实是尽全力了,邯郸之战持续了一年之久,但最终还是实力决定一切,公元前352年,邯郸城破。在齐国,田忌孙膑早已整军待发,邯郸城破的消息一到,这边大军立刻出动。段干纶决定了救援赵国的时机,但方式却是由孙膑决定的。田忌是世家出身的军事将领,而孙膑则大约可以认为是有学院背景的军事天才,单以军事才能而论,无论战术战略层面,田忌都要逊色很多,因此田忌对孙膑也是言听计从。
孙膑塑像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认为,像解围这种事,没必要非得杀将上去,砍一个血肉模糊,那样齐国不仅很难从中获利,还要承担很大损失。孙膑向田忌献策,这事完全可以操作的更具技术含量一些,比如说,他打咱兄弟,咱去他家烧房啊。就这样子,围魏救赵的整体规划便初具雏形了。简而言之,孙膑计划跟我们认为的一般无二,就是攻敌必救,通过围攻魏都大梁来迫使庞涓撤围回兵。但是在现实的历史中,围魏救赵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来说,如前文所说,大梁城地处四战之地,周边基本无险可守,出于安全考虑,魏国将大梁城修得尽可能的坚固难攻。其次,以战国时代的技术水平,攻城战本就是一件风险与代价极大的作战方式,以庞涓10万大军以及武卒之精锐去攻打邯郸城尚且耗费了一年之久,齐军要攻破大梁恐怕需要更长时间。同时,大梁城本身并不是围魏救赵所要面对的全部困难,在大梁城东方与齐国之间还有一座城池——平陵。平陵城地处魏齐宋三国交界处,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既是魏国东出争霸的前进基地,又是魏国及大梁防御的警戒前沿。平陵城正处于大梁城与齐国本土之间,而齐军若要强攻大梁一定会是持久攻坚战,屯兵坚城之下的齐军势必遭到平陵军的包抄,后路被断之下,粮断援绝,齐军断难有幸理。
显而易见,通过强攻大梁以迫使庞涓撤军以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孙膑是比庞涓还要高明的兵家大能,为调动庞涓撤军回援,孙膑为他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的计策。既然用示强手段来迫使庞涓撤军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孙膑便反其道而行之,示强不行,那便示弱喽。
“吾将示之不知事。”——《孙膑兵法·擒庞涓》。齐军兵至平陵城下,孙膑便开始从容展布。孙膑从齐军中挑出最“不知事”的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率军攻打平陵城。“都大夫孰为不识事?”——《孙膑兵法·擒庞涓》。两位都大夫也确实很“不知事”,竟然率军便对平陵展开了蚁附攻城,即架云梯攀援攻打,而全然不顾平陵城周边城寨的魏国驻军。很快,如孙膑所预料的那样,在魏军的内外夹击之下,两路齐军双双被剿灭,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兵败身死。而对攻城齐军的覆亡,孙膑田忌所率领的齐军主力始终是听之任之。
很显然,平陵败战是孙膑有意为之,齐城高唐两位都大夫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炮灰。攻打平陵的行为既向庞涓传达了齐军“不知事”的信息,也不至于对齐军实力造成实质性损伤。平陵战罢,孙膑计划的第二环也紧密展开。
“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从之,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孙膑又建议田忌派遣轻型战车协同少量步卒抛开平陵城直趋大梁城,陈兵大梁城郊,摆出攻打大梁的态势。恁心而论,即使齐军以全军拼全力强攻大梁城,在短时间内都不会建功,那么仅仅以轻车分卒威*大梁城就有点挑衅了,而且是很自不量力的挑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庞涓听到齐军以轻车从卒去威*大梁城时该作何感想,估计先是大吃一惊,齐国人竟然摸到大梁城郊了?再是怒火中烧,轻从卒便敢犯我大梁?鼠辈,安敢辱我至此!最后应该是惊喜吧,胜战未已又添新功。于是,庞涓决定回师大梁,将这支齐军歼灭。
“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膑兵法·擒庞涓》。离开邯郸后,庞涓可谓是轻车简从,星夜兼程,不惜抛弃部分辎重,并压缩休息时间,以急行军向大梁转进。从行军方式来判断,我们大约可以认为庞涓并没有带主力回援。庞涓应该是考虑到齐军兵力不多,且颇“不知事”,不值得全军动员;其次,所谓兵贵神速,庞涓大概也担心这支齐军突然醒悟撤军,导致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者,邯郸的战果毕竟也不能轻易抛弃,对赵国继续保持威慑还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庞涓带走的应该只是部分精锐,而魏军主力很可能还留在赵国。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赵国根本没有得救呢?
围魏救赵示意图
赵国有没有得救我们暂且不论,庞涓肯定是掉坑里了。在大梁城虚晃一*之后,田忌与孙膑率齐军主力舍弃平陵城转进到了桂陵,准备在桂陵给庞涓一个大大的惊喜。桂陵在大梁城北面偏东方向,今天河南长垣县附近,处于邯郸到大梁之间,是庞涓回援的必经之路。将决战战场选在桂陵,不仅避开了大梁与平陵两大要塞的夹击,而且齐军在行军路程上较庞涓要短得多,先期到达战场便意味着可以以逸待劳,相当于拥有了先手优势。
战役的结果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纵使魏武卒战力无匹,但兵力先处劣势,又在长途奔袭之后,兼之弃辎重兼趣舍,种种因素相加之下,其战斗力便大大的打了折扣。就这样,以逸待劳的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轻松战胜了魏军,按《孙膑兵法》载,此战庞涓成擒。
桂陵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此战不仅是孙膑庞涓这对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师兄弟之间的首次决战,也是齐国这一东方传统强国与向东发展的魏国之间的首次对决。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与其说齐魏之战是齐国为救援赵国而发动,不如说是齐国出于战略考虑而对魏国东进战略做出的一次遏阻行动。所谓围魏救赵不过只是一个炫目的旗号,也有可能是后世文人们本着“为尊者讳”的一种穿凿附会。赵国是最悲惨的那个,独自扛了魏国一顿狂揍,都城被人攻陷,还要因为“围魏救赵”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不禁让人摇头苦笑。正所谓,春秋已无义战,战国又哪有“良人”哪。
需要明确的是,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中吃了败仗,但其国力并未受到根本性损伤,魏国依然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存在。桂陵战后不久,魏国便打败了齐宋卫联军对襄陵的围攻,顺便与几国结盟。而对邯郸城的控制,即使在桂陵败战之后,魏国也一直没有放弃,直到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0年,魏国*迫赵成侯在漳水会明之后才将邯郸还给赵国。此外,公元前350年,魏国对趁火打劫夺占河西地的秦国也进行了有力反击,很快收复失地之后又迫使秦孝公遣使求和。西方战线重新稳定后,魏国又重新参与了中原地区的霸业争夺,齐楚两国又再次面临压力。于是,便有了十年后的马陵之战。
魏国(33)邯郸(2)大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