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浅谈孔门三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06: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7:00
原文:
《论语》开篇,即把为学、交友和修道(修己)放在首章,用说(悦)、乐、不愠三个词,揭开儒学“乐感文化”的幕帷。
三个词,强调了不同境界,不同状态下,三种不同的快乐。
说,即悦,内心的喜悦。
孔子是希望,对待学习,就是从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中形成习惯,并从中获得内在的喜悦。
乐,快乐,论道的快乐。
人间乐事,即是与同道之人重逢之后,煮酒论道,品茗论世,长久的思念和论道的和谐,自然让听者,论者获得真正的快乐。何况友人还是从远方跋山涉水而来。
不愠,即恬淡的快乐。
为什么恬淡?即个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在学习,交友方面都堪称模范,即使不为人知,也能保持内心的淡然,恬淡,享受内修的快乐。
如此看来,所谓孔门三乐,就是在学习中获得内心快乐,在交友中享受快乐,在内修中拥有快乐。
悦,乐,不愠,其实都是怡然自得,分享快乐,是对内修,交友,外界的内在完成。
那么,这份快乐又是怎么来的?
《论语》为什么要把这种快乐置于首章首节呢?
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学而时习,就是知行合一。
这一点,很难做到,却又恰恰证明了知与行的关系,早在儒学诞生之初,就被高度重视和首位强调。
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升华,成为对待知识和实践的民族心性之一。
无论做不做得到,它早就深深嵌入中华民族心性深处。
为什么一个写作者在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会莫名的兴奋和快乐,就是因为当内心所想不再是一个念头,而是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个内心所想已经具有了实践的初步意义。
这个意义支撑着写作者,让这份快乐与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了。
《论语》为什么把这一章置于首章,特别强调这三个层次的快乐呢?
夸张点讲,这个问题,自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并得到封建王朝统治者采纳以来,这个问题就被历代大儒贤哲反复提及和讨论。
各家观点虽有差异,但在通过加强自身修养,畅通内在与外界矛盾,获得内心的喜悦上,大同小异。
读《论语》,首章为要,就是暗示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内心丰富、修养进阶、高度自律之上,唯有这样的快乐,才是长久的,也是真实的。
曾仕强先生在《论语的生活智慧》中说:
人常说,快乐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品。
可是,我们是不是该问一问,你追求的是怎样的快乐?
物质,财富,权力,美色,荣誉,这些固然能让人获得快乐,但究竟是过于短暂,过于外在了。
人常在放纵之后,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疏离感,就是因为这份快乐,不是来自内心的喜悦,而是感官世界的短暂满足。
那么,回到自性元初,从追求知识,获得智慧,内修精进中获得快乐,或许是抵御一切短暂满足、限时快乐的正确途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