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学者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20:45
应该是:周敦颐。
周敦颐、程颢创立理学(程颢师承周敦颐),后经朱熹等发扬。
唐中叶以后,韩愈等儒学大师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北宋时,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则继续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由此,儒学得以复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援道入儒与周敦颐的濂学学派1。周敦颐生平及著作周敦颐(1017-1073 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学者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家学深厚,青少年时期便得儒学思想教诲。父亲周辅成为宋初进士,仕县令,在周敦颐15 岁时去世。之后,他由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养和教育。20 岁时,得荫补,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提点刑狱等官职。居官30 余年,一直为州县之吏,但所在任上皆有治绩。
周敦颐为官的同时,深研学问,致力于传道授业,是北宋重要的思
① 《徂徕先生文集》卷十一。
② 《徂徕先生文集》卷七。
③ 《徂徕先生文集》卷八。
④ 《徂徕先生文集》卷七。
⑤ 《徂徕先生文集》卷七。
⑥ 《徂徕先生文集》卷十三。
⑦ 《王朝名臣言行录》卷十。
想家和哲学家。朱熹称其为"北宋五子"之首,列于二程、邵雍和张载之前。清代学者黄百家说:"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冒。。。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①黄氏之言,指出了周敦颐直承孔孟儒学,开宋学之先的历史地位。程颢、程颐之父程珦任南安军通判时,结识周敦颐,遂令二子前往拜师受学。周敦颐在几十年游宦生涯中,始终读书讲学,收徒传道,以光大儒学为己任。
他的品格风度,在宋代很受推崇。黄庭坚称赞他"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①,这里虽有溢美之处,但也勾画了周敦颐做入世的官,却有世外的心境。那种超然脱俗的人格境界,是他融合儒道,援道入儒的风格体现。他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②,便表明了他以莲花喻其心志的情操。
他晚年定居庐山,筑书堂讲学于莲花峰下。莲花峰下出一溪,从书堂流过,他便以家乡濂溪一水命名,称此溪为濂溪,书堂为濂溪书堂。
依此,后世称他濂溪先生,称其学为濂学。
周敦颐一生重"述而不作",故著作不多。主要著作为《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另有一些哲理性诗文。虽然他留下文字不多,但词约义丰,内涵博大,竟成一学,开拓了宋代理学的研究风气。
2。《太极图》与道儒结合周敦颐为弘扬孔孟,苦心为儒学寻找根据,便借法于道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③的思维路线。以天道证明人道,主张宇宙规律与儒家道德的合一,提出"圣人与天地合其德"④。他通过援道入儒,从而为孔孟儒学提供了一个宇宙论的理论基础,使儒学的仁义道德获得永恒绝对的属性。由此,他把道教《无极图》,改造为他的《太极图》。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
据清代学者黄宗炎、毛奇龄、朱彝尊等考证,《太极图》为周敦颐对道教《无极图》加以改造而成。据称,道教用《无极图》表示*长生久视之术。北宋初年,陈抟将其刻在华山石壁上,后经种放传穆修,再传与周敦颐。黄宗炎说:"太极图者始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陈抟),名为无极图,乃方术*之术,与老庄之长生久视又其旁门歧路也。。。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①周敦颐以道教《无极图》为依据,变更改造为《太极图》,既保留无极之旨,又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学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景:无极(太极)
→阴阳→五行→万物。他认为,无极的动与静,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人,具阴性的为女人;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
① 《宋元学案》卷十一。
① 《濂溪词并序》。
② 《爱莲说》。
③ 《道德经》第四十章。
④ 《周子全书》卷一。
① 《易学辨惑》,《昭代丛书》草编。
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太极图说》又指出:"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xygj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止于儒家道德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
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①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
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焉。纯粹至善者也。"②在周敦颐那里,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①,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②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
① 《周濂溪集》卷十一。
② 《通书·诚上》。
① 《通书·圣章》。
② 《通书·诚下》。
认为"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③要人们克服私欲、改正过失,逐渐达到至善的诚。这样,周敦颐"诚"的范畴,就把无极本体论、道德规范论、人性修养论,都统一到诚的范畴中,从而把道家思想和儒家主张,巧妙而具体地融合起来。
3。濂学在后世的影响周敦颐濂学,在周氏身后700 年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的《太极图说》,其身后版本颇多。朱熹《近思录》,明人编《周元公集》、《周子全书》,清人张伯行编《周濂溪集》,黄宗羲等编《宋元学案》,以及清代乾隆年间《周子全书》刻印本,尽皆收入。他的《通书》,也为明清学者多次刊出。他的诗文《爱莲说》,已成为后世最为传颂的散文名篇之一。
南宋初年的思想家胡宏,称颂周敦颐学术思想,"皆发端以示人者,宜其度越诸子,直与《诗》、《书》、《易》、《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④这里指出了周氏思想与先儒齐名的地位,也指出了其思想从北宋初年到南宋初年的传播情况。
周敦颐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条由太极(无极)、二气、五行,至儒家纲纪的思想路线,在北宋初年为复兴儒学,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同时,他启发了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即以"天理"概念,替代和包涵周氏太极而无极的本体,构成理本体哲学;诸多理学家,包括程朱在内,也正是循此思路,独立发挥并形成了他们的学说。
另外,周敦颐援道入儒、道儒结合的学术融合精神,既适应了北宋社会江山一统,进入封建后期成熟形态的历史要求;又实现了儒学与佛老之间,由"相克"到"相生"的重要转折,为以儒为本、三教合流的新儒学诞生,奠定了气度博大的思想基础。在此意义上,两宋理学家尊崇他为宋代道学(理学)的宗主。
南宋宁宗时,周敦颐被赐谥"元";理宗时,周敦颐开始从祀于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