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9 17: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8:19
《增广贤文》告诫我们: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意思是人与人交往,最好像初识那样,自尊互敬,保持距离,切不可以因为感情加深而放纵自己的言行,导致反目成仇。
现实中, 我们与人初次交往时,因为不了解对方来路、性格爱好等情况,通常会注重个人第一印象,言辞谨慎,保持社交距离,彼此可以相安无事。但随着交往不断加深,感情日渐笃厚,我们往往不再像当初那样谦恭谨慎了,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进而开始口无遮拦,行为随意,不再在乎个人形象,玩笑也越开越大,甚至别人家的事也要插嘴插手,说话不分场合、不顾颜面让人下不了台。
《增广贤文》又说: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人与人毕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成长背景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学识才干不同,人生追求也或多或少有区别。因此,关系再熟的朋友,哪怕是兄弟之间,也会有摩擦和冲突。人与人之间一旦熟了起来,“熟”便变成了可以肆意玩笑、任性妄为的借口,动辄“咱们这么熟了”“我还不了解你么”。但,动物天生有领地意识,人天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谁也不愿意被人一眼看到底,更不愿意个人隐私公布于众,将自己置于险境,被人利用或威胁,更何况*世界的残酷不亚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厮杀。因此,一旦在某个时机、场合矛盾激化,再好的朋友也会反目成仇,而且其仇恨程度往往比普通关系更可怖,更难修复,互相攻击的力度更为强烈和致命。可以说是,当初有多爱,此时有多恨。朋友亦然,兄弟姐妹、父母妻儿之间亦然。
陈余张耳本是楚汉时期的刎颈之交,也是一个战壕里的生死*战友,情同手足。但遗憾的是,巨鹿之战后,他从刎颈之交自誓到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缘由是,秦军集中兵力猛攻风雨飘摇中的赵国,赵国危在旦夕,城内的张耳犹如困兽,孤军鏖战。这攻城的主帅又是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秦帝国最后的几位猛将之一。张耳心急如焚,多次派人召陈余前来救援,可是陈余有自己的想法,他估计自己兵少,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踌躇不敢向前,张耳大怒,遣人指责陈余背信弃义,两人由此交恶断交,后来陈余也被韩信和张耳擒杀,令后人唏嘘不已。其实,谁都没有错,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和利益而已。
冯玉祥是韩复榘的命中贵人。冯玉祥在北洋军当营长的时候,韩复榘还只是清末的一个落魄书生,靠卖字为生。机遇巧合,他们偶然相识,大老粗冯玉祥欣赏韩复榘写得一手好字,是个文化人,让韩复榘当自己的亲兵,他升一级,韩复榘跟着升一级,冯玉祥硬生生将韩复榘培养成了高级将领、山东省**。在冯玉祥的眼里,你韩复榘是我一手栽培的,没有我哪有你小子的今天?老子骂儿子大儿子有什么问题?当年你不也是被我打骂过来的吗?因此,冯玉祥随意责骂殴打韩复榘,甚至韩复榘都成为高级将领了,冯玉祥还是毫不客气地扇他耳光,体罚他,最终导致韩复榘不堪其辱,叛冯投蒋,导致中原大战的天平瞬间倾向蒋介石,改变了*历史进程。
不仅是朋友,父子、*、兄弟 反目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像管仲与鲍叔牙那样的毕竟是极少数,可望不可及。反倒是庞涓与孙膑这样同门师兄相互戕戮的频见丹青。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诚斯言哉。人与人的交往,归根还是利益的交换。一旦利益冲突,亲情、友情、道德都得退后。人性使然。
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人交往,要像初相识那样淡然如水,相敬如宾,相处不累,相安无事。唯此,方能长久。
以此短文,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