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我能赚得更多吗?贪婪和诱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6 16: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00
第26期:我能赚得更多吗?:贪婪和*。
我个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也并不排斥阅读各种*。说实话,从那些远古留下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观察,和非常有启发的智慧。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 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惊讶,因为那实在是太正常了 —— 被摆了一道,竟然还没死,就应该非常庆幸了;被摆了一道,还没死,然后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历史上,犹太人因为更早更坚定地明白金钱与时间的关系,他们不仅收利息,还收复利 —— 可因此,长期被所有其他种族的人憎恨,动不动就要“灭掉犹太人”,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
首先,利息就应该属于放贷者;其次,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于是,理论上来讲,这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哪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负利息”。所以,“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 —— 你说这是不是极度贪婪?
然而,冷静地看待历史现象,我们就会发现, 这种“贪婪”来自于无知 ,很多的时候并非“故意”,甚至整个社会都一并无知。乃至于很多人就算是蠢,也是学出来的傻,教出来的笨,而不是天生如此。
关于利息如此,那,关于投资回报率呢?2011 年到 2015 年期间,中国境内的民间借贷互联网化 —— 也就是P2P,非常火爆。当有平台给出年化 25% 收益的时候,实际上说明已经危机遍地了。
你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看看大银行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是多少?这几年大约都是 1.75% 左右。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用 100 元去赚取 10 元,应该是易如反掌,然而,用 100 亿去赚 10 个亿回来,与前者之间的难度差异就天壤之别了。银行的资本量级太大,所以,能给出的利息高不到哪里去 —— 银行也要把钱借出去才能赚取“利差”。
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 以上,就已经开始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若是达到 25% 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即8 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可是,国内频繁出现各种“民间借贷重灾区”,许多年来,连年不断,说明什么?说明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 15% 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
无知无畏的结局通常都不好,很“遭罪”。所以很多的时候,贪婪真的并不一定是“犯罪”,因为常常并非故意;贪婪最终肯定是“遭罪”,因为无知之下贪婪的人都很被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已经在不得不承受那恶果了。
我们看看全球范围内顶级投资者的战绩:
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 2007 年的 43 年里,复合年化增长率为 21.1%;
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自 1988 年成立以来,连续 30 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 34%;
格林布雷:哥谭基金,在 1985 年到 2005 年这 20 年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
这都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一个“及格水准”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巴菲特其实同时也是个 PR 高手(Public Relations),虽然有很多“高级”投资者其实对巴菲特的评价并不高,但巴菲特确实是在公众领域影响力最大的 —— 当然了,我们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可实际上,在投资领域里,“投资人之间的相轻”只有更多绝对不少。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
这还是在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刻研究与认知的前提下 —— 这一点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 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15%,这是个要记住的数字 。 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回过头来认真注意措辞: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 一旦我们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 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所以,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 “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 ——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可以如此定义:
换言之,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 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很多在此之前你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的东西,就好像“突然间彻底消失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好像“突然冒出来一样”,那感觉很神奇的。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很难想象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们不关注 K 线图 —— 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也很难想象他们不去四处打探消息 —— 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更难想象他们穿过火药厂(他们其实并不只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火把),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后他们竟然不会沾沾自喜,竟然会“自然而然”地终生不再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之后,都会看一段时间 K 线图 ,因为:
看着那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没有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一定多赚很多!”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 K 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 —— 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实际上在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请重读上一周的内容),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好不自知 —— 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变身所迷惑。
巴菲特的*,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 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虽然最后一句话都开始接近于玩笑了,可到今天我都记得想通(或者说是“被提醒”)前半部分的那一瞬间的解脱。至于最后一句话,其实也不完全是开玩笑 —— 只不过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了而已。不过,我之所以感到解脱,是因为想明白“学会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这事儿,应该是有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我再想要,就不是“贪婪”了,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属于我。你说这是不是超级解脱?
思考与行动
1. 请仔细回顾关于“贪婪”的定义,拿出纸笔罗列一下:我过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地贪婪了?给我带来的害处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灾难?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贪婪”: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就是贪婪。在2015年的时候,公司为了能够更多的资金来扩展公司的业务,所以我们在一个中介公司办了很多的信用卡套现,希望能用极少的手续费然后套得现金周转,扩大公司规模。在最开始的2个月,每次刷卡在第二天就到账,而且手续费也很低。后来在4月底的时候,公司极少出现的老总就上门劝说刷出40万,可以让信用卡提大额提到100万,不仅以后不用再小笔小笔的刷卡这么麻烦,而且大额的信用卡还能够贷款。我们为了冲这个金卡,当时用了5张信用卡,总共刷了26万多到他成立的公司账户上。在五一节的时候,过了2天我们还在催他什么时候到账,他说过节放假,银行无法转出大额的账款。结果在5月4号我们上班,还没有转账过来后就察觉到不对,去公司一拦业务员,才知道他已经跑路 了。就是典型的金融诈骗,公司的营业执照都是用的员工注册。最后这件事情,虽然诈骗的人在一个月后在成都被抓,但是他说钱用完了,所以最后坐牢5年,他骗的200多万钱,也不了了之。最后我们追回的损失只有5万多。这20来万,当时就相当于是我们第一年的纯利润,结果白做一年不说,还要多挣26万来还刷掉的信用卡。中间的差额就是45万。
这个贪婪不仅让公司元气大伤,而且造成了本来公司书面大好,但是最后不得不缩小公司的囤货,业务扩展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且公司损失的这个钱,用了基本 2年才还完。对我自己的身体来说,当时生气过度,身体出现了问题,影响了4年左右。当时我对他们销售POS机还提出了为什么没有公章的疑问,但却没有仔细的去思考这有何不妥;而对于2天没有转账,他说银行放假不转,却没有打电话到正规的银行去核实,是否情况属实。人对于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就应该刨根问底,去核实一下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凭借信任就按照对方所说的去办;对于一件事情的可靠性,要多方渠道的去证实,去了解*;另外还要多学习,养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力,不要受外界和别人的说辞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2. 请仔细回顾关于“*”的定义,拿出纸笔罗列一下:我过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地被*了?给我带来的害处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灾难?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的定义: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在资本上我没有操作过,所以没有资本的例子可以举例。在工作上拿一个例子来说吧。自己本来在2018年的时候是选择跳出家庭,选择比较有挑战性,有社交性的工作。当时做淘宝客服的工资在6000左右,时间比较短,而且也很方便照顾孩子。另外一份工作是做母婴的策划,老板挺重视我的。从长远来看,母婴策划工作具有挑战性,能锻炼我各方面的能力,策划工作的社交性,也能锻炼我的各种能力,让我快速的成长,而且公司不仅除了底薪是5000,另外还会有月提成,和年终奖金。相对来说我做的淘宝工作来说,一并不轻松,二时间不短,三工资收入在最开始是没有淘宝客服高的。所以,经不住淘宝客服工作的*,自己最后放弃了策划的工作,还是选择继续做淘宝客服。
直接带来的害处就是,自己在2年后,思维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而且在学习成长后,依然还是向往外面具有挑战的工作和更加宽广的社交圈子。让自己直接少了2年的成长,和2年的工作沉淀。
一定程度的灾难就是,我在这2年不仅收入没有什么变化,另外,工作能力也没有提升,觉得挺遗憾的,时间浪费的挺不值得。目前自己考虑清楚了还是需要换一份工作,所以会在找工作前,以终为始引导自己做事情,也会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让自己不再为了逃避一时的轻松,而放弃具有成长的工作和环境。
3. 如果开始关注“长期”,那么在投资领域里,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研究了,这话没错,但究竟要分析什么?研究什么?虽然以后还会有讲解,但我自己是不是已经可以开始做一些什么了?
首先要分析国内和国外有哪些股票是增长的,年化复合率是怎样的,预测2个感兴趣的企业股价的长期价格,如何避险,如何看长期价值。研究统计和概率在资本投资中的使用,固定在一个月的哪个时间做这个件事情,学会总结和调整自己的思考漏洞,学习新的知识点,把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漏洞的能力找出来进行学习和总结,堵住思维漏洞,在实操的过程中不断的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思考、决策、行动。
现在可以做的事情是:自己把统计概率的书买回来,选择一个国内和一个国外的股票,在下周就开始建表格,等待再一周看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把看股票的软件安装好,基本知识进行学习和总结,到了下个月固定日期的时候,反思自己第一次做这个件事情的不足之处。
4.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长期投资者”,不需要或者不应该分析与研究的是什么?
成为一个“长期投资者”,不需要或者不应该分析与研究的是什么?首先就从成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应该分析与研究什么来区分。一个长期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 “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 15 % 的目标”。01、首先是一个长期,长期不是一年,2年,而是更长的若干年,像作者说的放长到30年,这个叫长期;02、年化,日扩展到年,我们叫年化,我们不是看一天,也不是看一周,更不是看几个月,基本单位是年;03、复合年化率,与年化收益率有别:利息不单独拿走,与本金一起计算次年利息。
所以做为一个长期投资者,不需要或者不应该分析的研究是:短期看起来有*,而长期无价值;历史K线图对当下价格高点和低点的起伏。
5. 就算我没有钱去“实际投资”,我是不是一样可以去分析与研究?如何在“没有现金奖励”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兴趣盎然?
没有钱去“实际投资“,一样可以去分析与研究。就像25期学习的观念一下,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是什么:是投资者“思考能力”(或者说是“智慧”)。可以像李笑来老师所说的一样,目前没有钱,但并不代表没有行动,自己可以设置一个EXCEL表格,把自己关注的几个股票建立一个简单的表格,然后进行设想你用 1 美元买了Google的股票,然后每个月的月底,更新一下股票价格,算出相对于最初投资1美元涨跌幅——完事儿。实际投资,可以从磨炼大脑开始。
在”没有现金奖励“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兴趣盎然的方法是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为这件事情找到刚需。比如,昨天我做作业的时候有回答自己目前还有什么能力配不上自己追求的金钱数量,那就是能力。那自己需要做的是,为自己设置一个虚拟的投资资金,再设置一个长期的想要获得的金钱回报数量,每个月固定的观察一下自己实操,实际的数据与自己预期的数据有多大的差距,再调整自己的数量,投资的股票种类,直到调整到自己的预期。赚钱是我的刚需,把它放在长期的时间里面来观察自己目前的操作练习,这就是对我自己的动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