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6 19: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0:43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人.父亲王奂,精通韬略,擅文辞,有清廉的名声.
芝少拿高操,以名臣的儿子勤奋学习,文章为儒宗,武帝是将表.太尉避,公交车有路向,都不到,号张有道.给朋友写信说:“养正气可以消除吗,没有人的迹象,妖不自作.“学习很勤奋,所有家庭的衣帛,一定要先写好后训练的.池边学书,池水都墨.王羲之曾经说的:“好的绝伦,我赶不上的.”
芝开始以杜度、崔瑗为老师,研读章草,后完全改变他们的用笔和趋势,而成现在草.他的书,减少点划的波磔,改草法的单字独立、点画分离而为上下联系.偶尔有不连续,也是血脉不断,及其相连的,透气通在隔行,人们称之为“一笔飞白书”.当时的人把自己墨,在纸不给.南朝王僧虔说:“伯英的笔,穷神静思考,好东西远了,遥远不可追.”三国韦诞也说:“转向精细巧妙,可以说在圣.”
芝也精于制作笔.这本书论述,有《笔心论》十五篇,可惜早佚.他的小弟弟赵昶,专为章草,当时的人称他为“亚圣”.芝的姐姐孙索靖,受益的书,尤其精章草.与卫罐同官尚书台,有“一台二妙”之称.
敦煌遗书《敦煌古迹有廿咏》,他的《墨池咏》说:
过去人们精篆素,尽妙答应张芝.
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间.
我信行鸟的足迹,研墨染缁鱼.
长想池边处,兴来聊咏诗.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辟为掾,皆称疾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表为正议校尉,纮与张昭井与参谋。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
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
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三军之所系命也,主公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
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初,琅琊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昱后为笮融所杀,纮甚伤愤,而力不能讨。 昱门户绝灭,及纮在东部,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以书属琅琊相臧宣,宣以赵宗中五岁男奉昱祀,权闻而嘉之。
及讨江夏,以东部少事,命纮居守,避领所职。权以纮有镇守之劳,欲*加赏。
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
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
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 ”议者不同。
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权纳纮言而止。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今麾下值困厄之际,有扶危之功,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
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危,授予靖留笺于权,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
卒时年六十。权省书流涕。
(《三国志·吴书》,有删节)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委质:呈献礼物B.权不夺其志 夺:强行改变C.诚惧并命戮力 戮力:合力D.权省书流涕 省:反思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纮敢于进谏的一组是( )(3分)①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②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③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④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⑤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 ⑥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A.12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35⑥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纮才华出众,大将军、司空都征召他做属吏,但他都以身体有病推辞不接受。 但是后来避难江东时,在孙策的礼遇下,出山担任正议校尉,和张昭一起辅佐孙策。
B.在曹操想趁孙策去世谋取江东时,张纮以大义劝谏曹操,而曹操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就以“东部”称呼张纮。C.赵昱被笮融灭门,张纮派人祭奠,还托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找宗族中人继承香火。
臧宜从赵氏族中找了一个五岁男孩来继承赵昱香火,张纮对此很赞赏。D.自孙策去世后,张纮多次对孙权进谏。
即使是临终时,他还不忘写信嘱咐孙权要从善如流。他还曾建议孙权以秣陵为都城,也得到孙权的认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3分)(2)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
(3分)(3)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4分)。
《梁书 张弘策传》全文翻译 张弘策字真简,范阳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
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
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兄弟友爱,不忍心突然分离,虽然各自都有妻室,仍常常同卧同起,世人将他们比作姜肱兄弟。起家齐邵陵王国常侍,迁奉朝请、西中郎江夏王行参军。
张弘策和高祖年龄相当,年幼时受到亲近和狎日匿,常常跟随高祖交游、相处。每次走进房屋,总感觉到有一股云烟雾气,身体立时肃然起来,张弘策因此特别敬重高祖。
建武末年,张弘策跟着高祖外宿,饮酒尽情,将席子移到星星下面,谈论起时事来。张弘策乘机问高祖道:“从纬象上可以看到什么?国家原本应当太平吗?”高祖说:“这可以表达出来吗?”张弘策说道:“请您说说它的征兆。”
高祖说:“汉北有丧失土地的气象,浙东有紧急军情的兆头。今年初冬,魏一定有所行动;如果有所行动,那么就必然灭亡汉北。
皇上现今一直患病,而社会上众说纷纭,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情况,稽部就会乘机行动,尽管这样也不会成功,只不过是徒然逐驰而已。明年都邑将会发生变乱,死的人将会比一团乱麻还多,齐的劫数,从此就消亡了。
梁、楚、汉地方将有英雄出现。”张弘策问道:“英雄出现在哪里?是出自富贵人家,还是来于贫民百姓?”高祖笑道:“光武有句话说:‘怎么知道就不是我?’”张弘策起身说:“今天晚上的这番话,是应了天意啊!请求您厘定君臣的名分。”
高祖说:“你是打算效仿邓晨吗?”这年冬天,魏军进犯新野,高祖带兵增援,接受密旨,代曹虎治理雍州。张弘策听说这件事,很是高兴,对高祖说:“那天晚上所说的话,果真就要应验了!”高祖笑道:“暂且不要太声张。”
张弘策跟随高祖西行,多次参与重大决策,亲自操劳,不辞辛苦。 建武五年(498)秋,明帝驾崩,留下遗诏,任高祖为雍州刺史,于是上奏,张弘策为录事参军,带襄阳令。
高祖看到国内正在*,有挽救国家危亡的意愿,就暗自储备,谋划所考虑到的,只有张弘策一人而已。当时长沙宣武王罢益州还,仍为西中郎长史,行郢州事。
高祖派张弘策抵达郢,为宣武王出谋划策,记录在《高祖纪》中。张弘策就劝说宣武王道:“先前周室衰落后,诸侯争霸,齐桓只不过是个普通人,却能最终一匡九合,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
齐的德行就要完了,国家正在动荡不安,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理应掌握于一主手中。因为郢州居于中游的显要地位,雍部富产战马,卿兄弟英勇有武力,当今无敌,像老虎一样盘踞两州,三分天下,集结义兵,为民请命,废黜昏君,拥立贤君,易如反掌。
这样,那么桓、文的事业可以成就,不世之功可以建立。不要被小人所欺辱,死后被人取笑。
雍州估计时机已成熟,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宣武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拒绝。
义师就要发起,高祖深夜召集张弘策、吕僧珍入室商讨对策,决定早晨就发兵,以张弘策为辅国将军、军主,率万人负责后方军事事务。西台建,为步兵校尉,调任车骑咨议参军。
等到郢城平定,萧颖达、杨公则等几位将帅都打算驻军夏口,高祖认为应乘势长驱而入,直指京城,把这个计策说给张弘策听,张弘策与高祖的意见相符合。于是命令大军当天上路,沿江抵达建康,大凡矾、浦、村落,军行宿次、立顿处所,张弘策都预先进行考虑、猜度,心中有数。
义师到达新林,王茂、曹景宗等在大航展开战斗,高祖派遣张弘策持节前往慰问勉励,大家都感到振奋,受到鼓舞。这天,继续攻克朱雀军。
高祖入屯石头城,张弘策驻兵守卫,招引、接纳士人,多全免。城平定下来,高祖派遣张弘策与吕僧珍先行入城清宫,封检府库。
当时城内珍宝积聚,张弘策申勒部曲,令秋毫无犯。调任卫尉卿,加给事中。
天监初年,加散骑常侍、洮阳县侯,食邑二千二百户。张弘策竭忠奉上,知无不为,结交故旧朋友,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荐、选择,官僚都归附于他。
当时东昏余党刚遇上大赦,多数还没能安定下来,数百人乘着运送荻炬束仗,得以进入南北掖叛乱,焚烧神虎门、总章观。前军司马吕僧珍在殿堂中值班,以宿卫兵抵御并战胜他们,盗贼分别进入卫尉府,张弘策正在救火,盗贼埋伏,从后面杀害张弘策,时年四十七岁。
高祖深深哀恸、痛惜他。赐给宅第一区、衣一袭、钱十万、布一百匹、蜡二百斤。
下诏:“已亡叔伯兄弟卫尉,因谋划疏忽,殒身礻夭竖。他为人纯洁、正直,胸怀、见识广博,自藩升朝,契阔夷阻。
加以外氏凋零、衰落,飨礼屡屡禁绝,有兴感赋《渭阳》,情思都寄托在其中。正仰赖忠心、有功之士,辅佐、发扬寡薄,报效无征,永远只会增加哀恸。
可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供给鼓吹一部,追谥为‘愍’。” 张弘策为人宽厚,旷达坦率,忠诚对待故旧朋友。
等到居于*显位,却并未因显贵和权势而高傲自大。故旧宾客,以礼相待,就跟平民百姓一样,所受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
他遇害后,世人没有不悲伤、痛惜的。儿子张缅继承其业,另外有传记载。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20:43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人.父亲王奂,精通韬略,擅文辞,有清廉的名声.
芝少拿高操,以名臣的儿子勤奋学习,文章为儒宗,武帝是将表.太尉避,公交车有路向,都不到,号张有道.给朋友写信说:“养正气可以消除吗,没有人的迹象,妖不自作.“学习很勤奋,所有家庭的衣帛,一定要先写好后训练的.池边学书,池水都墨.王羲之曾经说的:“好的绝伦,我赶不上的.”
芝开始以杜度、崔瑗为老师,研读章草,后完全改变他们的用笔和趋势,而成现在草.他的书,减少点划的波磔,改草法的单字独立、点画分离而为上下联系.偶尔有不连续,也是血脉不断,及其相连的,透气通在隔行,人们称之为“一笔飞白书”.当时的人把自己墨,在纸不给.南朝王僧虔说:“伯英的笔,穷神静思考,好东西远了,遥远不可追.”三国韦诞也说:“转向精细巧妙,可以说在圣.”
芝也精于制作笔.这本书论述,有《笔心论》十五篇,可惜早佚.他的小弟弟赵昶,专为章草,当时的人称他为“亚圣”.芝的姐姐孙索靖,受益的书,尤其精章草.与卫罐同官尚书台,有“一台二妙”之称.
敦煌遗书《敦煌古迹有廿咏》,他的《墨池咏》说:
过去人们精篆素,尽妙答应张芝.
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间.
我信行鸟的足迹,研墨染缁鱼.
长想池边处,兴来聊咏诗.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辟为掾,皆称疾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表为正议校尉,纮与张昭井与参谋。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
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
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三军之所系命也,主公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
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初,琅琊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昱后为笮融所杀,纮甚伤愤,而力不能讨。 昱门户绝灭,及纮在东部,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以书属琅琊相臧宣,宣以赵宗中五岁男奉昱祀,权闻而嘉之。
及讨江夏,以东部少事,命纮居守,避领所职。权以纮有镇守之劳,欲*加赏。
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
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
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 ”议者不同。
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权纳纮言而止。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今麾下值困厄之际,有扶危之功,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
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危,授予靖留笺于权,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
卒时年六十。权省书流涕。
(《三国志·吴书》,有删节)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委质:呈献礼物B.权不夺其志 夺:强行改变C.诚惧并命戮力 戮力:合力D.权省书流涕 省:反思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纮敢于进谏的一组是( )(3分)①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②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③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④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⑤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 ⑥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A.12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35⑥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纮才华出众,大将军、司空都征召他做属吏,但他都以身体有病推辞不接受。 但是后来避难江东时,在孙策的礼遇下,出山担任正议校尉,和张昭一起辅佐孙策。
B.在曹操想趁孙策去世谋取江东时,张纮以大义劝谏曹操,而曹操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就以“东部”称呼张纮。C.赵昱被笮融灭门,张纮派人祭奠,还托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找宗族中人继承香火。
臧宜从赵氏族中找了一个五岁男孩来继承赵昱香火,张纮对此很赞赏。D.自孙策去世后,张纮多次对孙权进谏。
即使是临终时,他还不忘写信嘱咐孙权要从善如流。他还曾建议孙权以秣陵为都城,也得到孙权的认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3分)(2)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
(3分)(3)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4分)。
《梁书 张弘策传》全文翻译 张弘策字真简,范阳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
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
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兄弟友爱,不忍心突然分离,虽然各自都有妻室,仍常常同卧同起,世人将他们比作姜肱兄弟。起家齐邵陵王国常侍,迁奉朝请、西中郎江夏王行参军。
张弘策和高祖年龄相当,年幼时受到亲近和狎日匿,常常跟随高祖交游、相处。每次走进房屋,总感觉到有一股云烟雾气,身体立时肃然起来,张弘策因此特别敬重高祖。
建武末年,张弘策跟着高祖外宿,饮酒尽情,将席子移到星星下面,谈论起时事来。张弘策乘机问高祖道:“从纬象上可以看到什么?国家原本应当太平吗?”高祖说:“这可以表达出来吗?”张弘策说道:“请您说说它的征兆。”
高祖说:“汉北有丧失土地的气象,浙东有紧急军情的兆头。今年初冬,魏一定有所行动;如果有所行动,那么就必然灭亡汉北。
皇上现今一直患病,而社会上众说纷纭,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情况,稽部就会乘机行动,尽管这样也不会成功,只不过是徒然逐驰而已。明年都邑将会发生变乱,死的人将会比一团乱麻还多,齐的劫数,从此就消亡了。
梁、楚、汉地方将有英雄出现。”张弘策问道:“英雄出现在哪里?是出自富贵人家,还是来于贫民百姓?”高祖笑道:“光武有句话说:‘怎么知道就不是我?’”张弘策起身说:“今天晚上的这番话,是应了天意啊!请求您厘定君臣的名分。”
高祖说:“你是打算效仿邓晨吗?”这年冬天,魏军进犯新野,高祖带兵增援,接受密旨,代曹虎治理雍州。张弘策听说这件事,很是高兴,对高祖说:“那天晚上所说的话,果真就要应验了!”高祖笑道:“暂且不要太声张。”
张弘策跟随高祖西行,多次参与重大决策,亲自操劳,不辞辛苦。 建武五年(498)秋,明帝驾崩,留下遗诏,任高祖为雍州刺史,于是上奏,张弘策为录事参军,带襄阳令。
高祖看到国内正在*,有挽救国家危亡的意愿,就暗自储备,谋划所考虑到的,只有张弘策一人而已。当时长沙宣武王罢益州还,仍为西中郎长史,行郢州事。
高祖派张弘策抵达郢,为宣武王出谋划策,记录在《高祖纪》中。张弘策就劝说宣武王道:“先前周室衰落后,诸侯争霸,齐桓只不过是个普通人,却能最终一匡九合,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颂他。
齐的德行就要完了,国家正在动荡不安,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理应掌握于一主手中。因为郢州居于中游的显要地位,雍部富产战马,卿兄弟英勇有武力,当今无敌,像老虎一样盘踞两州,三分天下,集结义兵,为民请命,废黜昏君,拥立贤君,易如反掌。
这样,那么桓、文的事业可以成就,不世之功可以建立。不要被小人所欺辱,死后被人取笑。
雍州估计时机已成熟,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宣武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拒绝。
义师就要发起,高祖深夜召集张弘策、吕僧珍入室商讨对策,决定早晨就发兵,以张弘策为辅国将军、军主,率万人负责后方军事事务。西台建,为步兵校尉,调任车骑咨议参军。
等到郢城平定,萧颖达、杨公则等几位将帅都打算驻军夏口,高祖认为应乘势长驱而入,直指京城,把这个计策说给张弘策听,张弘策与高祖的意见相符合。于是命令大军当天上路,沿江抵达建康,大凡矾、浦、村落,军行宿次、立顿处所,张弘策都预先进行考虑、猜度,心中有数。
义师到达新林,王茂、曹景宗等在大航展开战斗,高祖派遣张弘策持节前往慰问勉励,大家都感到振奋,受到鼓舞。这天,继续攻克朱雀军。
高祖入屯石头城,张弘策驻兵守卫,招引、接纳士人,多全免。城平定下来,高祖派遣张弘策与吕僧珍先行入城清宫,封检府库。
当时城内珍宝积聚,张弘策申勒部曲,令秋毫无犯。调任卫尉卿,加给事中。
天监初年,加散骑常侍、洮阳县侯,食邑二千二百户。张弘策竭忠奉上,知无不为,结交故旧朋友,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荐、选择,官僚都归附于他。
当时东昏余党刚遇上大赦,多数还没能安定下来,数百人乘着运送荻炬束仗,得以进入南北掖叛乱,焚烧神虎门、总章观。前军司马吕僧珍在殿堂中值班,以宿卫兵抵御并战胜他们,盗贼分别进入卫尉府,张弘策正在救火,盗贼埋伏,从后面杀害张弘策,时年四十七岁。
高祖深深哀恸、痛惜他。赐给宅第一区、衣一袭、钱十万、布一百匹、蜡二百斤。
下诏:“已亡叔伯兄弟卫尉,因谋划疏忽,殒身礻夭竖。他为人纯洁、正直,胸怀、见识广博,自藩升朝,契阔夷阻。
加以外氏凋零、衰落,飨礼屡屡禁绝,有兴感赋《渭阳》,情思都寄托在其中。正仰赖忠心、有功之士,辅佐、发扬寡薄,报效无征,永远只会增加哀恸。
可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供给鼓吹一部,追谥为‘愍’。” 张弘策为人宽厚,旷达坦率,忠诚对待故旧朋友。
等到居于*显位,却并未因显贵和权势而高傲自大。故旧宾客,以礼相待,就跟平民百姓一样,所受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
他遇害后,世人没有不悲伤、痛惜的。儿子张缅继承其业,另外有传记载。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