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载舟指什么 覆舟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6 14:4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录[隐藏]
一、翻译
二、释义
三、谓喻
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编辑本段]一、翻译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编辑本段]二、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编辑本段]三、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编辑本段]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栽舟,亦能
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所以这里的载舟就是指*可以使唐王朝建立稳固,并不断发展。覆舟是指由于失去民心而后造成王朝灭亡~也就是唐太宗目睹隋朝灭亡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6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相关资料,可以做为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2462.html?si=3
在初唐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执政者那里,“民为邦本”的传统已经化为用明确概念提了出来的指导思想。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贞观政要》卷入务农篇)这环环紧扣的“三为本”的思想,意味着以民本与农本合一为特色的“民为邦本”思想已经成为指导当时执政的主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导致了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几近废墟的基础上创造了初唐贞观之治的奇迹,打开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通渠。
初唐执政者首先是畏民。唐是在亡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亡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唐太宗经常组织群臣讨论隋亡的原因,他善于纳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训。唐太宗曾准备修建乾元殿,大臣张元素以乾元本隋初建,乾元毕工,隋朝解体相谏,使太宗猛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本是荀子的名言,由于太宗经历了隋朝覆舟之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头禅,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而忘记了荀子的“版权所有”。(其实荀子也引自“传”,也不是最初的版权所有者)不过也正是这种畏民之心,才使他不得不去重视“民为邦本”。
其次是静民。唐太宗“民为邦本”的指导思想直接产生出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抚民主要是抚农民,静民主要是安静农民和农业生产。他们通过推行均田,奖励垦荒,改革赋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违农时,增殖人口、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农民得到修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从而保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强盛了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贞观之治。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卷七)粮价从原先斗米匹绢的价格,跌至斗米四五钱,再跌至斗米两钱,这确是难得的治世景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6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5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录[隐藏]
一、翻译
二、释义
三、谓喻
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编辑本段]一、翻译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编辑本段]二、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编辑本段]三、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编辑本段]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栽舟,亦能
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所以这里的载舟就是指*可以使唐王朝建立稳固,并不断发展。覆舟是指由于失去民心而后造成王朝灭亡~也就是唐太宗目睹隋朝灭亡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6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相关资料,可以做为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2462.html?si=3
在初唐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执政者那里,“民为邦本”的传统已经化为用明确概念提了出来的指导思想。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贞观政要》卷入务农篇)这环环紧扣的“三为本”的思想,意味着以民本与农本合一为特色的“民为邦本”思想已经成为指导当时执政的主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导致了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几近废墟的基础上创造了初唐贞观之治的奇迹,打开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通渠。
初唐执政者首先是畏民。唐是在亡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亡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唐太宗经常组织群臣讨论隋亡的原因,他善于纳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训。唐太宗曾准备修建乾元殿,大臣张元素以乾元本隋初建,乾元毕工,隋朝解体相谏,使太宗猛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本是荀子的名言,由于太宗经历了隋朝覆舟之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头禅,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而忘记了荀子的“版权所有”。(其实荀子也引自“传”,也不是最初的版权所有者)不过也正是这种畏民之心,才使他不得不去重视“民为邦本”。
其次是静民。唐太宗“民为邦本”的指导思想直接产生出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抚民主要是抚农民,静民主要是安静农民和农业生产。他们通过推行均田,奖励垦荒,改革赋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违农时,增殖人口、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农民得到修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从而保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强盛了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贞观之治。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卷七)粮价从原先斗米匹绢的价格,跌至斗米四五钱,再跌至斗米两钱,这确是难得的治世景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6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7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
一国之君,就好像船一样,百姓就好像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
就是说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载舟就是承载着船
覆舟就是让船沉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7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
一国之君,就好像船一样,百姓就好像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船,使它沉没.
就是说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载舟就是承载着船
覆舟就是让船沉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8
因为有了人民组成一个社会,才会有他这个君主。
因为有人们的拥护和信任,他才能当上这个君主。 载舟--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如果人民不再拥护,不再信任和支持,这个君主也就该下岗了! 覆舟-*-就是推翻他咯!
参考资料:只是很普通的理解,没有什么专业术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8:18
因为有了人民组成一个社会,才会有他这个君主。
因为有人们的拥护和信任,他才能当上这个君主。 载舟--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如果人民不再拥护,不再信任和支持,这个君主也就该下岗了! 覆舟-*-就是推翻他咯!
参考资料:只是很普通的理解,没有什么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