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8 08: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5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总结的真好。如果你真的希望有个好前程的话,你必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是好前程的保障,这个大家都知道,也理解。啥都不干,躺在那里,好前程肯定躺不过来。
“莫问前程”,对一般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人到的能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你去问前程了,肯定要占用你行好事的时间。更重要的,你去问前程了,如果影响到你的心情,影响到你的情绪,那就更麻烦了。前程好了你兴奋,前程坏了你痛苦,这都不好。
情绪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潜意识的优先级,本来就比显意识高,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显意识的中断。
情绪一上来,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身体迫不得已,更要优先保障情绪脑的能量供给。可供你启动显意识的能量就更少了。
一方面,没了显意识的保驾护航,只有潜意识在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例如,开车的时候,突然窜出一个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新手的话,潜意识肯定会去打方向盘。想想这个后果吧。一方面,没有了显意识主动工作,你怎么去行好事?心情一乱,你啥事都干不下去了。好前程就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只能关注过程和方向,千万不要关注结果。
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问前程,就是“非礼”和“不为”之一了。
再退一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主动的人,应该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消极被动的人,才会关注自己不想参与、不能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抓住那些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不放,结果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推到受害者的位置上,最后造成自己的能力圈越来越小。
我们要时时用显意识去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自己能办的事情上多想办法、多采取行动,而不要去管那些什么客观原因,先把自己能办的事情做到最好。习惯于这种思路的人,慢慢会发现,他的能力圈通常会跑到关注圈的外面去。
平庸者永远关注那些跟他压根就没什么关系的事,或者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想让自己做点什么。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53
你好,想要真正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做好事是完全可以的。
1、做好事不要总想着回报。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事都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善意,并没有想要别人回报什么,好事也分大事和小事,大到救人救命小到谦恭礼让都是值得尝试的事情。
2、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好事。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事要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说见义勇为要尽量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再去见义勇为,如果因为见义勇为而对自己造成较大的伤害,也是不提倡的。
3、俗话说得好不易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说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善意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做好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是可以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很多人会相信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的理论,这就是说你只管做好事也许某一天好事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善意最终会传递到你的身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54
前路如何,我们谁都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只要能尽力做到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亲人,无愧于别人,这样就好,可是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无论怎么样,我们终极会觉得遗憾,所以我们只要尽力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了。
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拍得就像是一部短片一样,广告里的主人公在自己生活得已经很窘迫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帮助别人,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像个傻子一样,可是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帮助别人,他好像是没有在意,没有关注到别人的眼光一样,最终他得到了回报,失学儿童重新区上学了,别人的日子渐渐的好起来,虽然这些回报都无关乎他自己,但是他依旧很开心。这也许与现实会有冲突,因为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并不顺心的时候依然坚持去帮助别人,很少很少,我们大多认同的话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少有人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旧帮助别人,这种行为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种很傻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不好,而是太过不切实际,太过的好,基本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出来,但是对自己就太过严苛,因为有时你的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当成笑话,并且不会对你抱有任何感谢,甚至有时如果我们并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会造成我们在帮倒忙的情况。
但是,就算这样,我们依旧可以尽力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所做的好事也许在未来会让我们得到回报,哪怕很微小,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种善因得善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54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总结的真好。如果你真的希望有个好前程的话,你必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是好前程的保障,这个大家都知道,也理解。啥都不干,躺在那里,好前程肯定躺不过来。“莫问前程”,对一般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人到的能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你去问前程了,肯定要占用你行好事的时间。更重要的,你去问前程了,如果影响到你的心情,影响到你的情绪,那就更麻烦了。前程好了你兴奋,前程坏了你痛苦,这都不好。情绪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潜意识的优先级,本来就比显意识高,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显意识的中断。
情绪一上来,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身体迫不得已,更要优先保障情绪脑的能量供给。可供你启动显意识的能量就更少了。一方面,没了显意识的保驾护航,只有潜意识在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例如,开车的时候,突然窜出一个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新手的话,潜意识肯定会去打方向盘。想想这个后果吧。一方面,没有了显意识主动工作,你怎么去行好事?心情一乱,你啥事都干不下去了。好前程就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只能关注过程和方向,千万不要关注结果。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问前程,就是“非礼”和“不为”之一了。
再退一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主动的人,应该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消极被动的人,才会关注自己不想参与、不能解决的事情和问题,抓住那些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不放,结果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推到受害者的位置上,最后造成自己的能力圈越来越小。我们要时时用显意识去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自己能办的事情上多想办法、多采取行动,而不要去管那些什么客观原因,先把自己能办的事情做到最好。习惯于这种思路的人,慢慢会发现,他的能力圈通常会跑到关注圈的外面去。平庸者永远关注那些跟他压根就没什么关系的事,或者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想让自己做点什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55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说法是基于因果规律,认为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入;只要行好事,就必然结好果;种瓜才能得瓜,种豆必然得豆。但必须明白,一要注重方向,还要关注等量。在对等基础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基本就会怎样对待你。没有一劳永逸,不要总想着抛砖引玉,不要总想着吃个小亏就去沾个大便宜,从某个角度讲,这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等式,不等式是以等式为前提的。虽说是种瓜得瓜,但能力的因有大小,方式方法不同,这个果肯定有不会相同。果虽然结了,但如果保卫能力太差,实际收入可能还要打上某些折扣的。至于有人做到与否,问的没有必要。天下人珠途同归,都在努力向上。所谓殊途,就是因人的能力有别,局限性不同,就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同归就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努力争取最大最好的期望值。就像人们常说的,事大事小早都了,但了的结果却是不会一样的。
前路如何,我们谁都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只要能尽力做到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亲人,无愧于别人,这样就好,可是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无论怎么样,我们终极会觉得遗憾,所以我们只要尽力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了。
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拍得就像是一部短片一样,广告里的主人公在自己生活得已经很窘迫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帮助别人,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像个傻子一样,可是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帮助别人,他好像是没有在意,没有关注到别人的眼光一样,最终他得到了回报,失学儿童重新区上学了,别人的日子渐渐的好起来,虽然这些回报都无关乎他自己,但是他依旧很开心。这也许与现实会有冲突,因为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并不顺心的时候依然坚持去帮助别人,很少很少,我们大多认同的话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少有人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旧帮助别人,这种行为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种很傻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不好,而是太过不切实际,太过的好,基本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出来,但是对自己就太过严苛,因为有时你的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当成笑话,并且不会对你抱有任何感谢,甚至有时如果我们并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会造成我们在帮倒忙的情况。
但是,就算这样,我们依旧可以尽力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所做的好事也许在未来会让我们得到回报,哪怕很微小,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种善因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