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阳东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8 07: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32
据统计,自宋以降,潮州祀唐忠烈之士张巡、许远之盛,仅次于祀三山国王及天后林默娘,因三山国王及林默娘都被潮人看作地方保护神。
唐史记载,唐天宝丙申(756)安史之乱,时许远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而真源令张巡也起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他们连续击退来犯叛军。是年七月,肃宗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宣布即位,改元至德。第二年,张巡带兵入睢阳,与许远同守。七月,叛军尹子奇增兵围攻,张、许以六千八百人抵御叛军二十余万的反复围攻,坚守十个月,城中粮尽,杀战马,剥树皮,挖草根,连鼠雀都捕吃尽了。最后城中兵员剩四百余人,饿病难支,终于陷落。张巡骂敌遇害,许远被俘至洛阳也不屈被杀。张许因其守住睢阳,使叛军不得南下,而肃宗则于江南得以补充雄厚财赋及众多人力而彻底平复安史之乱。张巡、许远壮烈捐躯,感动了韩愈,于是撰《张中丞传后叙》表彰其功绩,睢阳地区人民也立庙以祀。
清雍正六年(1728),潮州郡城将原瀛洲书院改建为双忠宫,地点是仙街头。据林大川《韩江记》载,其祠占地宽敞,古朴大方,香火极盛。其祠联有:“童可烹,妾可杀,城不可降,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也同祀,精忠比日明双辉。”其联首句是说张巡、许远守住睢阳,保住河南东部,使叛军不得下江淮,张许二公凛然正气,尽于“可”与“不可”点明。下句是说张许都生于公元709年,又同殉节于公元757年,身后同享神祀。这种同岁、同殉、同祀,以“同”字铺陈,尽显“双忠”一体。不过潮州双忠宫于解放后改为度量衡厂而废。
潮阳东山风景区也有一双忠庙,虽规模不大,但石刻、祠匾、雕塑等文物具全。据《潮州府志》载,宋熙宁年间,潮阳军校钟英奉命携贡物入朝,道经睢阳双忠庙,因敬仰忠烈,入庙斋拜。是晚梦得神告:庙殿后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铜棍,赐予带回,于潮阳东山东岳庙左佛寺之后,有大石屹立之地可建祠祀之。钟英返抵潮阳,依神嘱为张、许立庙,宋帝闻知,赐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并赐题庙额为“灵威庙”。潮汕自此始有双忠庙,而各地也先后继建。潮阳东山双忠庙门联是:“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这门联是合掌的对偶句,其首句的“国士”是指才能特别出众。《史记·淮阴侯传》有“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句。“无双”是说没有超过的意思。下句的“忠臣”,是指节操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该句的第一个“贰”字读为“腻”,是指“贰臣”。“不贰”是不变节,前代*不出仕下代政权。上下句第二个“双”及“贰”(读音二),都是数词,指代张巡、许远两人。
南宋景定三年冬,帝■、帝■南迁,身为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驻兵潮阳,特进谒张许二公庙,并杀白马以祭。时文天祥感喟唐有三百年,而安史之乱能得以平息,该张许二公之功也;宋也有三百年,但不少人投降*,与张、许精忠之举大相径庭。为唤起民族自尊精神,于庙前题《泌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词一阕,以表与二公忠义同心。其词曰: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芳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义容严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上边这首词粗犷放达,语句铿锵,字里行间充满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君主的一片赤诚之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天祥就是以张、许二公为榜样,实践了自己诺言的民族英雄。
张巡、许远既非潮人,也非莅潮任职*,对潮未有所贡献,为何潮人那么敬重他俩呢?这首先应从感情上看。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当刺史。韩愈到潮州能体察民间疾苦,兴学育才、解放奴隶、关心农业、修堤排涝等等。他虽在潮仅八个月,但作了不少有益于民的好事。韩愈离潮后,百姓思念难忘,称其“功不在禹下”,于是将江山改为韩姓,用其字命名于路,为他建了书院、庙祠,对他崇敬备至。由于韩愈曾盛赞张、许二公功绩,潮人也感二公忠烈,于是借托梦得神嘱相继建庙。这种现象,是潮人亲韩的特殊情结。另从历史背景看,国家自入宋以来,外患内忧不断,特别至南宋,外族凶残,内政懦弱,奸佞辈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潮人更希望有如唐代张、许国士忠臣,不惧艰险,舍身举义,保国安邦。这样,潮人以亲韩情结作基础,以时代战乱为背景,而使张巡、许远在潮备受敬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33
同上..
东山在我们学校后面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33
据统计,自宋以降,潮州祀唐忠烈之士张巡、许远之盛,仅次于祀三山国王及天后林默娘,因三山国王及林默娘都被潮人看作地方保护神。
唐史记载,唐天宝丙申(756)安史之乱,时许远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而真源令张巡也起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他们连续击退来犯叛军。是年七月,肃宗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宣布即位,改元至德。第二年,张巡带兵入睢阳,与许远同守。七月,叛军尹子奇增兵围攻,张、许以六千八百人抵御叛军二十余万的反复围攻,坚守十个月,城中粮尽,杀战马,剥树皮,挖草根,连鼠雀都捕吃尽了。最后城中兵员剩四百余人,饿病难支,终于陷落。张巡骂敌遇害,许远被俘至洛阳也不屈被杀。张许因其守住睢阳,使叛军不得南下,而肃宗则于江南得以补充雄厚财赋及众多人力而彻底平复安史之乱。张巡、许远壮烈捐躯,感动了韩愈,于是撰《张中丞传后叙》表彰其功绩,睢阳地区人民也立庙以祀。
清雍正六年(1728),潮州郡城将原瀛洲书院改建为双忠宫,地点是仙街头。据林大川《韩江记》载,其祠占地宽敞,古朴大方,香火极盛。其祠联有:“童可烹,妾可杀,城不可降,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也同祀,精忠比日明双辉。”其联首句是说张巡、许远守住睢阳,保住河南东部,使叛军不得下江淮,张许二公凛然正气,尽于“可”与“不可”点明。下句是说张许都生于公元709年,又同殉节于公元757年,身后同享神祀。这种同岁、同殉、同祀,以“同”字铺陈,尽显“双忠”一体。不过潮州双忠宫于解放后改为度量衡厂而废。
潮阳东山风景区也有一双忠庙,虽规模不大,但石刻、祠匾、雕塑等文物具全。据《潮州府志》载,宋熙宁年间,潮阳军校钟英奉命携贡物入朝,道经睢阳双忠庙,因敬仰忠烈,入庙斋拜。是晚梦得神告:庙殿后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铜棍,赐予带回,于潮阳东山东岳庙左佛寺之后,有大石屹立之地可建祠祀之。钟英返抵潮阳,依神嘱为张、许立庙,宋帝闻知,赐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并赐题庙额为“灵威庙”。潮汕自此始有双忠庙,而各地也先后继建。潮阳东山双忠庙门联是:“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这门联是合掌的对偶句,其首句的“国士”是指才能特别出众。《史记·淮阴侯传》有“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句。“无双”是说没有超过的意思。下句的“忠臣”,是指节操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该句的第一个“贰”字读为“腻”,是指“贰臣”。“不贰”是不变节,前代*不出仕下代政权。上下句第二个“双”及“贰”(读音二),都是数词,指代张巡、许远两人。
南宋景定三年冬,帝■、帝■南迁,身为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驻兵潮阳,特进谒张许二公庙,并杀白马以祭。时文天祥感喟唐有三百年,而安史之乱能得以平息,该张许二公之功也;宋也有三百年,但不少人投降*,与张、许精忠之举大相径庭。为唤起民族自尊精神,于庙前题《泌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词一阕,以表与二公忠义同心。其词曰: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芳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义容严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上边这首词粗犷放达,语句铿锵,字里行间充满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君主的一片赤诚之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天祥就是以张、许二公为榜样,实践了自己诺言的民族英雄。
张巡、许远既非潮人,也非莅潮任职*,对潮未有所贡献,为何潮人那么敬重他俩呢?这首先应从感情上看。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当刺史。韩愈到潮州能体察民间疾苦,兴学育才、解放奴隶、关心农业、修堤排涝等等。他虽在潮仅八个月,但作了不少有益于民的好事。韩愈离潮后,百姓思念难忘,称其“功不在禹下”,于是将江山改为韩姓,用其字命名于路,为他建了书院、庙祠,对他崇敬备至。由于韩愈曾盛赞张、许二公功绩,潮人也感二公忠烈,于是借托梦得神嘱相继建庙。这种现象,是潮人亲韩的特殊情结。另从历史背景看,国家自入宋以来,外患内忧不断,特别至南宋,外族凶残,内政懦弱,奸佞辈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潮人更希望有如唐代张、许国士忠臣,不惧艰险,舍身举义,保国安邦。这样,潮人以亲韩情结作基础,以时代战乱为背景,而使张巡、许远在潮备受敬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33
同上..
东山在我们学校后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