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高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5 01: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00:32
高昌,本车师人故国,汉代凿空西域,因其地理重要要,设戍己校尉屯戍于此。汉*规模迁移至此安居定业。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而得名高昌,历经高昌郡、高昌国(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曲氏高昌)、西州、回鹘高昌、火州等长达1300余年之变迁后,这座屹立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国神秘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让高昌闻名于世的还因为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那就是笃信佛教的高昌国王麴文泰与大唐高僧玄奘之间的生死之谊。西游记中,三藏被唐皇拜为御弟,送衣送杖,亲自送别他去西行取经。历史上做这些事情的可不是唐皇李世民,而是高昌国王曲文泰。当玄奘西出长安,一路历经艰辛*到高昌,在这里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当时的高昌王麴文泰听说中原有个过路高僧玄奘来此,便率大臣、妃子一起为之接风洗尘,以佛教徒般的热情款待这个大唐来的高僧。麴文泰每次请玄奘讲经,必亲捧香炉迎接,其恭敬之态传遍大街小巷。玄奘在高昌升坛说法,主持佛事一月有余。
麴文泰看到玄奘学识渊博,谈吐文雅,执意请求玄奘留在高昌担任国师。玄奘重任在肩要继续西行,麴文泰婉辞相留,玄奘执意不允,最后以绝食明志,麴文泰被玄奘的执著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便答应玄奘西行取经,但要求在高昌讲经一个月,从印度回来后再在高昌住三年。
后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兄弟。麴文泰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提供可供玄奘20年的资用。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麴文泰抱住玄奘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谱写了一曲千载流传的历史佳话。
未曾想到的是玄奘取经归来,事过境迁,麴文泰已亡,高昌国也灭,取而代之的是唐朝的西州。
江南有杨柳、桃花、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白马啸西风》里讲了个高昌宝藏的故事,也讲了个“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的”故事。历史进入了中原王朝最强盛的阶段,夹在西突厥与大唐中间的高昌却再一次进入了随风倒的时刻。最终在亲历了唐朝长安的高昌王曲文泰选择了西突厥。
“鹰飞於天,雉伏於篙,猫游於堂,鼠叫於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对于高昌王来说,中原东西固然比我们这里好,但是大家各国各的日子,为什么非要我们遵从你们规矩习俗。也正是这句对唐朝使者的“我不喜欢,你能奈我何””引来侯君集的二十万远征军。唐军还未曾兵临城下,高昌王曲文泰病死,新王继位投降于唐,高昌变为了大唐的西州。
高昌王是真的偏偏不喜欢么?不是的,曲文泰曾到过隋炀帝杨广当政初期的长安、洛阳也曾在唐太宗继位初期的长安、洛阳。当时还是王子的曲文泰曾亲眼参加了杨广在张掖举行的玩类似于当今的万国博览会一样的西域各国首领的聚会。
面对强大的大隋帝国,高昌国准备把一首《圣明乐》作为奉承敬献给杨广。爱玩的杨广跟高昌王开了个玩笑,他让宫廷的乐师到高昌乐工排练的驿馆去偷听,然后回来练习。当高昌的乐工准备演奏时候,隋朝乐官们却在高昌乐工敬献之前奏响了《圣明乐》。这个小玩笑更让曲文泰认为大隋比唐王朝强盛。
演奏高昌乐需要一个“团队”,各种乐器此起彼伏,很像现在的“交响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15种为一部,由乐工20人。这些乐器大多是传统的汉族乐器,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乐器。如萧,它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羯鼓,古代月氏人的乐器,据说,唐明皇李隆基就十分喜欢羯鼓,称之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他本人还是玩羯鼓的高手。
高昌乐的乐曲分为歌曲、舞曲和解曲三种,开始时以器乐合奏的解曲作为序曲、唱歌时以歌曲伴奏,其后跳舞时以舞曲伴奏,在当时最为流行和名气大的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疏勒盐》等。
高昌乐吸收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得高昌乐舞的内容和形式格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受到朝廷和中原观众的青睐。唐代高昌乐更是在中原大放异彩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此后的几百年中,高昌随着中原从辉煌到衰败再到辉煌再到衰败,到元朝,这个在吐鲁番盆地屹立了近1400年的古城毁于一场战火!同龟兹一样,高昌灭亡了,高昌的文明
却以壁画、乐器、故事的形式源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