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5 01: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3: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句话很重要、很中肯。实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就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以先知先觉自居,不能以一贯正确自居,不能总是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解和答案。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我要求学生在“一个()的祥林嫂”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发表你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评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有的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愚蠢的祥林嫂;有的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聪明的祥林嫂;有的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可怜的祥林嫂;有的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无奈的祥林嫂;有的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孤独的祥林嫂……对于这众多的体验,只要学生能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依照教师的“成见”,来个“一刀切”,*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文章中人物肖像描写最精彩是哪个?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是“凤姐”,理解是: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是“宝玉”,理解是:“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还有一个学生提出是“探春”,他这样理解:“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传统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这个同学说得很在理,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不要让传统说法中“凤姐、宝玉、黛玉的描写最出色”的观念束缚了手脚,而否定学生的个性化的反映。当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有一些答案可能是很不恰当的,但面对全班同学,教师不能简单地对这些同学的看法加以否定,当然也不能肯定,这时可以“你的想法也有道理,下课之后我们再一起探讨,好吗?”来结束和这些同学的讨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有分寸。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说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不能要求只要敢说、能说,就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这样,不但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语文教学倡导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提倡、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教师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必须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或启发争论、思辩,或进行耐心引导,促成自由思想的交汇、碰撞、升华,以平等的对话,将注意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开放视野,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如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文章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之心,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这时候就要组织学生根据文本对这种理解进行争论、思辩,最后使学生达成“并不能说明‘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的共识。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体验、感悟,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与作者、与作品的*对话与建构,知识不断地储备,能力不断地培养,人格不断地提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生活、课堂、读本之间实现超级链接,让课堂生动,让语文焕发灵气必将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