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3: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7:36
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③宦囊:做官的俸禄。
④金:银子。
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乡做官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着评论吗?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
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
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 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
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假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
汉代名臣贾谊曾和文帝这样说:“下面进言的人总是说:天下已经大治,臣独以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已安已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
文帝算是汉代的贤君了,贾谊也不是对文帝要求过高。汉文帝的品质作风是好的,他有爱民的美德,为人也慈和俭朴,从容谦逊,但缺点在于游于玄老,不专事于政务,有许多政事都被耽误了,没有办好。
假使臣下看不到这些弊病,一味认为天下已安已治,这就是愚昧无知。假使臣下看不到文帝的才能毕竟有限,一味用已安已治的话来歌颂他,这就是阿谀奉承。
陛下自视和汉文帝比较起来怎么样呢?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具有成为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君王的潜力,陛下象汉宣帝一样做事努力认真,象光武帝一样为*度,象唐太宗一样英武无敌,象唐宪宗一样能够消平各地藩镇叛乱,陛下还有宋仁宗的仁恕之德,总之象这些可取的优点,无论哪一项,您都是具有的。您即位初年,铲除积弊,明白宣示,同全国老百姓一道革新政事。
举其大概吧:您作过一篇《敬一箴》,提倡规戒;改定了一些冠服制度,下令废除孔子庙里的塑像,只用木主;削弱了宦官的内外之权;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所祭牌位中剔除;在孔子庙兼祭孔子的父母。那时候天下人都很期待,认为您一定大有作为。
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只要有好的臣子帮助,不需多久,天下就可太平,您一定比汉文帝要强得多。然而文帝能发扬仁恕之性,节约恭俭,体恤爱民,宋朝的吕祖谦说他善于用人,能尽人之才力。
一时天下虽说不上已经大治,但国库充盈,连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百姓安乐,财物丰足。大家公认他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一位贤君。
陛下您立志要有作为,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杂乱的念头导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您把自己的刚强英明用到错误的地方,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
陛下富有四海,却不念及那都是民之脂膏,常常大兴土木,大修宫殿庙宇。陛下二十余年不上朝处理政务,导致纲纪松懈败坏。
朝廷卖官买官,援用这种章程越来越滥,美其名曰推广事例,导致豪强四起,名爵泛滥。您专门和方士在一起炼丹,不与自己的儿子们相见,人们都以为您缺少父子之情。
您常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们都以为缺少君臣之礼。您整天待在西苑不回宫,人们都以为缺少夫妇之情。
天下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弱小,水灾旱灾无时不有,民不聊生,导致流民*象火烧一样,越来越盛。自陛下登基以来,前几年就这样,但还不严重,但是如今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各级官吏都效法朝廷,盘剥百姓无度。
陛下花很多钱崇奉道教,十余年来已经做到极致了。因此,陛下改元号之时,天下人都猜想:这意思就是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
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
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
今日以辅助、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
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
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
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题目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13633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参*: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4.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上奏《平黎策》,建议在海南设置县衙,来开化自己的故乡。
知道这事的人都认为他志气豪壮。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名)。
御史(官职名)到学府里去,下属官吏都要跪地免见,只有海瑞只作长揖(行礼的一种动作,抱拳鞠躬),说:“再御史府上拜见大人应该行下属的礼节,这里是学堂,师长教学生读书的地方,不应该下跪。”改任淳安知县。
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
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惹恼,把*倒挂起来。海瑞说:“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招待他们不要铺张。
如今此人行李装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
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译文: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
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
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
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治安疏》现代译文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
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
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假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
汉代名臣贾谊曾和文帝这样说:“下面进言的人总是说:天下已经大治,臣独以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已安已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文帝算是汉代的贤君了,贾谊也不是对文帝要求过高。汉文帝的品质作风是好的,他有爱民的美德,为人也慈和俭朴,从容谦逊,但缺点在于游于玄老,不专事于政务,有许多政事都被耽误了,没有办好。假使臣下看不到这些弊病,一味认为天下已安已治,这就是愚昧无知。假使臣下看不到文帝的才能毕竟有限,一味用已安已治的话来歌颂他,这就是阿谀奉承。
陛下自视和汉文帝比较起来怎么样呢?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具有成为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君王的潜力,陛下象汉宣帝一样做事努力认真,象光武帝一样为*度,象唐太宗一样英武无敌,象唐宪宗一样能够消平各地藩镇叛乱,陛下还有宋仁宗的仁恕之德,总之象这些可取的优点,无论哪一项,您都是具有的。您即位初年,铲除积弊,明白宣示,同全国老百姓一道革新政事。举其大概吧:您作过一篇《敬一箴》,提倡规戒;改定了一些冠服制度,下令废除孔子庙里的塑像,只用木主;削弱了宦官的内外之权;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所祭牌位中剔除;在孔子庙兼祭孔子的父母。那时候天下人都很期待,认为您一定大有作为。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只要有好的臣子帮助,不需多久,天下就可太平,您一定比汉文帝要强得多。然而文帝能发扬仁恕之性,节约恭俭,体恤爱民,宋朝的吕祖谦说他善于用人,能尽人之才力。一时天下虽说不上已经大治,但国库充盈,连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百姓安乐,财物丰足。大家公认他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一位贤君。
陛下您立志要有作为,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杂乱的念头导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您把自己的刚强英明用到错误的地方,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陛下富有四海,却不念及那都是民之脂膏,常常大兴土木,大修宫殿庙宇。陛下二十余年不上朝处理政务,导致纲纪松懈败坏。朝廷卖官买官,援用这种章程越来越滥,美其名曰推广事例,导致豪强四起,名爵泛滥。您专门和方士在一起炼丹,不与自己的儿子们相见,人们都以为您缺少父子之情。您常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们都以为缺少君臣之礼。您整天待在西苑不回宫,人们都以为缺少夫妇之情。天下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弱小,水灾旱灾无时不有,民不聊生,导致流民*象火烧一样,越来越盛。自陛下登基以来,前几年就这样,但还不严重,但是如今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各级官吏都效法朝廷,盘剥百姓无度。陛下花很多钱崇奉道教,十余年来已经做到极致了。因此,陛下改元号之时,天下人都猜想:这意思就是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今日以辅助、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中举人。代理南平县教谕,.普及一下,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由地方主持的初级考试办法,包括童试、院试、岁试、科试等步骤。
清代康熙年间方更为完备。童试又称小考,由各府、州*官主持,考选本地的童生。
考试分四场举行,第一、二场试一文、一诗,第三场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第四场试小讲三四艺。对考生逐场淘汰,最后被录取的童生名册被送往本县儒学署,然后再往上送督学院,等*所派的督学使者(又称学政)来监即举行院试。
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学的称附学生,逐步升为增广生和廪膳生,他们统称为秀才。
廪、增、附生每年必须参加由学政主持的考试,称岁试,因故未考者,必须补考。考试时,试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一,五经《易》、《诗》、《书》、《礼》、《春秋》文一,五言六韵诗一。
依照考生文字的优劣,分为一、二、三等,考列一等的,原为廪膳生的不计,原为增广生、附学生的,经复试后可补叙廪膳生,每年便可领到廪饩银四两。复试试以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
当时有“三年大比”制,即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的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午、卯、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未年的春季,举行会试。当大比之前一年,由督学举行一系列的科试,其次序为第一日试经古,正复两试,与岁试同。
第二日试廪、增、附生四书文一、策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三日试童生,与岁试同。
第四日复试经古。第五日复试取得一等的廪、增、附生。
第六日复试取进的童生。第七日试出学的贡生,贡生如已出学,可不应试,但欲应乡试者,必须参加此项科试。
科试除童生考试补为附学生外,凡廪膳生取列一、二等或三等前三名的便取得了次年应乡试的资格。童试、院试、岁试、科试等仅为科举的初步,至进而为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科举选士的正途。
不懂得可以去搜纪连海百家讲坛主讲纪晓岚的,里面有,是大白话。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海忠介)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功。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
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 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③宦囊:做官的俸禄。
④金:银子。 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
同乡做官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
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
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着评论吗?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设六部。
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日常海瑞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史,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所属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驱马报告胡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7:36
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③宦囊:做官的俸禄。
④金:银子。
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乡做官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着评论吗?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
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
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 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
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假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
汉代名臣贾谊曾和文帝这样说:“下面进言的人总是说:天下已经大治,臣独以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已安已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
文帝算是汉代的贤君了,贾谊也不是对文帝要求过高。汉文帝的品质作风是好的,他有爱民的美德,为人也慈和俭朴,从容谦逊,但缺点在于游于玄老,不专事于政务,有许多政事都被耽误了,没有办好。
假使臣下看不到这些弊病,一味认为天下已安已治,这就是愚昧无知。假使臣下看不到文帝的才能毕竟有限,一味用已安已治的话来歌颂他,这就是阿谀奉承。
陛下自视和汉文帝比较起来怎么样呢?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具有成为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君王的潜力,陛下象汉宣帝一样做事努力认真,象光武帝一样为*度,象唐太宗一样英武无敌,象唐宪宗一样能够消平各地藩镇叛乱,陛下还有宋仁宗的仁恕之德,总之象这些可取的优点,无论哪一项,您都是具有的。您即位初年,铲除积弊,明白宣示,同全国老百姓一道革新政事。
举其大概吧:您作过一篇《敬一箴》,提倡规戒;改定了一些冠服制度,下令废除孔子庙里的塑像,只用木主;削弱了宦官的内外之权;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所祭牌位中剔除;在孔子庙兼祭孔子的父母。那时候天下人都很期待,认为您一定大有作为。
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只要有好的臣子帮助,不需多久,天下就可太平,您一定比汉文帝要强得多。然而文帝能发扬仁恕之性,节约恭俭,体恤爱民,宋朝的吕祖谦说他善于用人,能尽人之才力。
一时天下虽说不上已经大治,但国库充盈,连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百姓安乐,财物丰足。大家公认他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一位贤君。
陛下您立志要有作为,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杂乱的念头导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您把自己的刚强英明用到错误的地方,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
陛下富有四海,却不念及那都是民之脂膏,常常大兴土木,大修宫殿庙宇。陛下二十余年不上朝处理政务,导致纲纪松懈败坏。
朝廷卖官买官,援用这种章程越来越滥,美其名曰推广事例,导致豪强四起,名爵泛滥。您专门和方士在一起炼丹,不与自己的儿子们相见,人们都以为您缺少父子之情。
您常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们都以为缺少君臣之礼。您整天待在西苑不回宫,人们都以为缺少夫妇之情。
天下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弱小,水灾旱灾无时不有,民不聊生,导致流民*象火烧一样,越来越盛。自陛下登基以来,前几年就这样,但还不严重,但是如今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各级官吏都效法朝廷,盘剥百姓无度。
陛下花很多钱崇奉道教,十余年来已经做到极致了。因此,陛下改元号之时,天下人都猜想:这意思就是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
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
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
今日以辅助、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
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
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
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题目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13633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参*: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4.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上奏《平黎策》,建议在海南设置县衙,来开化自己的故乡。
知道这事的人都认为他志气豪壮。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名)。
御史(官职名)到学府里去,下属官吏都要跪地免见,只有海瑞只作长揖(行礼的一种动作,抱拳鞠躬),说:“再御史府上拜见大人应该行下属的礼节,这里是学堂,师长教学生读书的地方,不应该下跪。”改任淳安知县。
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
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惹恼,把*倒挂起来。海瑞说:“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招待他们不要铺张。
如今此人行李装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
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译文: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
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
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
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治安疏》现代译文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
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
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假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
汉代名臣贾谊曾和文帝这样说:“下面进言的人总是说:天下已经大治,臣独以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已安已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文帝算是汉代的贤君了,贾谊也不是对文帝要求过高。汉文帝的品质作风是好的,他有爱民的美德,为人也慈和俭朴,从容谦逊,但缺点在于游于玄老,不专事于政务,有许多政事都被耽误了,没有办好。假使臣下看不到这些弊病,一味认为天下已安已治,这就是愚昧无知。假使臣下看不到文帝的才能毕竟有限,一味用已安已治的话来歌颂他,这就是阿谀奉承。
陛下自视和汉文帝比较起来怎么样呢?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具有成为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君王的潜力,陛下象汉宣帝一样做事努力认真,象光武帝一样为*度,象唐太宗一样英武无敌,象唐宪宗一样能够消平各地藩镇叛乱,陛下还有宋仁宗的仁恕之德,总之象这些可取的优点,无论哪一项,您都是具有的。您即位初年,铲除积弊,明白宣示,同全国老百姓一道革新政事。举其大概吧:您作过一篇《敬一箴》,提倡规戒;改定了一些冠服制度,下令废除孔子庙里的塑像,只用木主;削弱了宦官的内外之权;将元世祖从历代帝王庙所祭牌位中剔除;在孔子庙兼祭孔子的父母。那时候天下人都很期待,认为您一定大有作为。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只要有好的臣子帮助,不需多久,天下就可太平,您一定比汉文帝要强得多。然而文帝能发扬仁恕之性,节约恭俭,体恤爱民,宋朝的吕祖谦说他善于用人,能尽人之才力。一时天下虽说不上已经大治,但国库充盈,连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百姓安乐,财物丰足。大家公认他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一位贤君。
陛下您立志要有作为,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杂乱的念头导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您把自己的刚强英明用到错误的地方,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陛下富有四海,却不念及那都是民之脂膏,常常大兴土木,大修宫殿庙宇。陛下二十余年不上朝处理政务,导致纲纪松懈败坏。朝廷卖官买官,援用这种章程越来越滥,美其名曰推广事例,导致豪强四起,名爵泛滥。您专门和方士在一起炼丹,不与自己的儿子们相见,人们都以为您缺少父子之情。您常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们都以为缺少君臣之礼。您整天待在西苑不回宫,人们都以为缺少夫妇之情。天下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弱小,水灾旱灾无时不有,民不聊生,导致流民*象火烧一样,越来越盛。自陛下登基以来,前几年就这样,但还不严重,但是如今赋税徭役越来越重,各级官吏都效法朝廷,盘剥百姓无度。陛下花很多钱崇奉道教,十余年来已经做到极致了。因此,陛下改元号之时,天下人都猜想:这意思就是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今日以辅助、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中举人。代理南平县教谕,.普及一下,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由地方主持的初级考试办法,包括童试、院试、岁试、科试等步骤。
清代康熙年间方更为完备。童试又称小考,由各府、州*官主持,考选本地的童生。
考试分四场举行,第一、二场试一文、一诗,第三场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第四场试小讲三四艺。对考生逐场淘汰,最后被录取的童生名册被送往本县儒学署,然后再往上送督学院,等*所派的督学使者(又称学政)来监即举行院试。
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学的称附学生,逐步升为增广生和廪膳生,他们统称为秀才。
廪、增、附生每年必须参加由学政主持的考试,称岁试,因故未考者,必须补考。考试时,试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一,五经《易》、《诗》、《书》、《礼》、《春秋》文一,五言六韵诗一。
依照考生文字的优劣,分为一、二、三等,考列一等的,原为廪膳生的不计,原为增广生、附学生的,经复试后可补叙廪膳生,每年便可领到廪饩银四两。复试试以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
当时有“三年大比”制,即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的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午、卯、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未年的春季,举行会试。当大比之前一年,由督学举行一系列的科试,其次序为第一日试经古,正复两试,与岁试同。
第二日试廪、增、附生四书文一、策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三日试童生,与岁试同。
第四日复试经古。第五日复试取得一等的廪、增、附生。
第六日复试取进的童生。第七日试出学的贡生,贡生如已出学,可不应试,但欲应乡试者,必须参加此项科试。
科试除童生考试补为附学生外,凡廪膳生取列一、二等或三等前三名的便取得了次年应乡试的资格。童试、院试、岁试、科试等仅为科举的初步,至进而为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科举选士的正途。
不懂得可以去搜纪连海百家讲坛主讲纪晓岚的,里面有,是大白话。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海忠介)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功。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
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 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③宦囊:做官的俸禄。
④金:银子。 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
同乡做官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
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
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着评论吗?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设六部。
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代理南平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日常海瑞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史,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所属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驱马报告胡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