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阳”中的“龙城飞将”是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15:4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0
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卫青李广,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一种可信说法认为‘龙城飞将’指首次出兵就以飞速夜袭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在心理上大破对手锐气,其意义更在于打响了汉对匈奴反败为胜的第一仗。而阴山 “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是匈奴人的“苑囿”,漠北大战后,阴山归于汉朝,《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记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卫青死后其墓冢被汉武帝以‘阴山 ’之形修建,正和诗文后半句相呼应。 另因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人,对汉代大将军卫青推崇有佳,其另一首赛外诗《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则讲述了卫青最后一次漠北大战合围单于的功绩。 另一种说法认为“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但李广从未到过龙城)。所以“龙城飞将”其实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一夕纵横八百里,奇袭龙城第一功。 虽然长久以来许多书对龙城飞将的注释为“李广”,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应指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 其一:卫青打下了龙城,李广至死未到龙城。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卫青为关内侯。 这是汉匈战争中汉朝首次取得辉煌战果,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 李广的祖籍现在号称陇西龙城,但没有在《出塞》诗之前就号称龙城的任何证据,只有在此诗后才有了龙城的别名。 其二:从后半句“不叫胡马度阴山”来看,更加应该是卫青。 李广当年守城的地方在今天山西的南部和辽西(右北平),离阴山较远。而且阴山在汉代,就是朔方城一带,对汉匈双方来言,都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进攻基地,李广在守城时根本无暇拒“欲度阴山之胡马”。 而卫青与阴山的关系则十分密切: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其三 大将军更曾被将士形容‘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 卫青一生战功彪炳,甚至淮南王谋反时也惧卫青,知道收买不能曾欲刺杀,跟过大将军的部将更形容其才干绝人,骑马上下山如履平地,疾驰如飞。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翻译】:黄义曾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归来说:‘大将军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士卒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我认为他武艺这般高强,屡次率兵征战通晓军事,不易抵挡。又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归来,说大将军号令严明,对敌作战勇敢,时常身先士卒。安营扎寨休息,井未凿通时,必须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饮。军队出征归来,士兵渡河已毕,他才过河。皇太后赏给的钱财丝帛,他都转赐手下的军官。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他。 从本诗作者王昌龄的角度上考虑,“龙城飞将”实为卫青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汉匈战争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大将军卫青屡为心有成见的文人所诟病,相关诗文中毁誉参半,但身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却极为推崇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还曾专门写下一首《从军行》赞漠北之战道:“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由此可见,不拘于成见的王昌龄是极有可能为卫青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1
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原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2
阴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0
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卫青李广,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一种可信说法认为‘龙城飞将’指首次出兵就以飞速夜袭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在心理上大破对手锐气,其意义更在于打响了汉对匈奴反败为胜的第一仗。而阴山 “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是匈奴人的“苑囿”,漠北大战后,阴山归于汉朝,《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记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卫青死后其墓冢被汉武帝以‘阴山 ’之形修建,正和诗文后半句相呼应。 另因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人,对汉代大将军卫青推崇有佳,其另一首赛外诗《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则讲述了卫青最后一次漠北大战合围单于的功绩。 另一种说法认为“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但李广从未到过龙城)。所以“龙城飞将”其实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一夕纵横八百里,奇袭龙城第一功。 虽然长久以来许多书对龙城飞将的注释为“李广”,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应指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 其一:卫青打下了龙城,李广至死未到龙城。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卫青为关内侯。 这是汉匈战争中汉朝首次取得辉煌战果,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 李广的祖籍现在号称陇西龙城,但没有在《出塞》诗之前就号称龙城的任何证据,只有在此诗后才有了龙城的别名。 其二:从后半句“不叫胡马度阴山”来看,更加应该是卫青。 李广当年守城的地方在今天山西的南部和辽西(右北平),离阴山较远。而且阴山在汉代,就是朔方城一带,对汉匈双方来言,都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进攻基地,李广在守城时根本无暇拒“欲度阴山之胡马”。 而卫青与阴山的关系则十分密切: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其三 大将军更曾被将士形容‘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 卫青一生战功彪炳,甚至淮南王谋反时也惧卫青,知道收买不能曾欲刺杀,跟过大将军的部将更形容其才干绝人,骑马上下山如履平地,疾驰如飞。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翻译】:黄义曾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归来说:‘大将军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士卒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我认为他武艺这般高强,屡次率兵征战通晓军事,不易抵挡。又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归来,说大将军号令严明,对敌作战勇敢,时常身先士卒。安营扎寨休息,井未凿通时,必须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饮。军队出征归来,士兵渡河已毕,他才过河。皇太后赏给的钱财丝帛,他都转赐手下的军官。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他。 从本诗作者王昌龄的角度上考虑,“龙城飞将”实为卫青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汉匈战争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大将军卫青屡为心有成见的文人所诟病,相关诗文中毁誉参半,但身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却极为推崇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还曾专门写下一首《从军行》赞漠北之战道:“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由此可见,不拘于成见的王昌龄是极有可能为卫青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1
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原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42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