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是怎么回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2:46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乐山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关于乐山大佛的开凿,历史上还有一段传奇佳话。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生发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前后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可就是这座享誉世界的大佛,历来仍有许多争论。乐山大佛的高度究竟是多少?有千年之久的乐山大佛又是如何保存得这么完好呢?
乐山大佛的规模在各类书籍上多有记载,人们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眼睛长3.3米,鼻子有5.53米长,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但关于大佛的高度说法不一。宋代的《佛祖统纪》、《方舆胜览》,明清的《四川通志》、《乐山县志》等书中,都记载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0米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科研部门采用吊绳和近景测量的方法对大佛进行了多次测量,确认乐山大佛高71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名山大川词典》等字典书籍上也明确写有乐山大佛的通高为71米。但1990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地名词典》却把乐山大佛的高度定义为58.7米,而且这一观点也同样有很多权威专家认同。
为什么同一座静止不动的石佛,它的高度会有两个差距如此大的数据呢?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定义乐山大佛“通高”的不同。文物界在测查文物时,将文物整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称为“通高”。中国的佛像底部多有莲花座,测量时通常将佛像和底部与之相连的莲花座看做一个整体,佛像的高度也就是从莲花座底端到佛像的顶端的长度。
就乐山大佛来说,人们对它的莲花座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大佛脚下有两层莲花座,一层是大佛的足踏,而在足踏下面还有一层更大的莲花座。因此他们认为大佛的通高应该以最底层的莲花座为起点进行测量,也就是大佛高71米。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大佛脚下只有一层莲花座,因为与乐山大佛类似的隋唐时期建造的弥勒佛像都只有一层莲花足踏,乐山大佛没有道理在足踏下再加一层莲花座。也有人认为,所谓莲花足踏下一层更大的莲花座,实际上是莲花足踏下的一层石基,只不过建造者为了美观庄严在石基的边缘上刻了一些莲花图案。因此这层石基不能计算在大佛的高度之内,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大佛的通高从莲花足踏开始算起,也就是58.7米。究竟乐山大佛最底下一层是莲花座,还只是一层石基,人们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那么,乐山大佛历经千年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近些年来,通过专家们对乐山大佛的考察研究,不断揭开大佛的一些秘密。专家们认为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石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右向左侧也有水沟,它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也有专家指出,大佛的雕刻结构对大佛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它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它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乐山大佛屹立千年仍然风采依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强”,人们仍在争论探索。
1989年5月11日,广东省顺德县冲鹤乡62岁的潘鸿忠老人到四川乐山游览。当他乘船返回时,偶然地回首对岸古塔,见塔的周围正搭架重修。此时天气晴好,山水云天颇具画意。于是他举起了照相机,拍了一张风景照。5月25日,回返家乡的潘先生将照片拿出来看,友人们都称赞不已。潘先生也在一旁审视,当看到那张古塔风景照时,他突然感到照片中山形恰如一健壮男子仰卧,细看头部,更是眉目传神。老人兴奋不已,示以众人,无不称奇。潘先生将此照印制多份,寄往有关部门。一天,四川省文化厅文化通讯室甘德明收到了潘先生拍摄的乐山巨佛照片。这位从事文化事业几十年的老人,手执照片,禁不住地叫出声来:“这不的的确确是一尊卧佛吗!”从照片上看去,实有一巨佛平平静静地睡躺在江面上,仰面朝天,高突的前额,圆润的鼻唇,四肢皆备。尽管如此,但是仅凭一张照片并不能确实其事,甘德明决定前去进行专门考证。
随后,一支由甘德明等人组成的乐山巨佛考察队出发了。考察队首先向潘老询问了拍照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经过一个月的仔细考究,终于在名曰“福全门”的地方照下了巨佛身影。据考察者认为,唯有此地才是最佳的观赏地点。从乐山河滨“福全门”处举目望去,清晰可见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躯,对映着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那形态*真的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构成。
仔细观察佛头,就是整座乌尤山,其山石、翠竹、亭阁、寺庙,加上山径与绿荫,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卷卷发鬓、饱满的前额、长长的睫毛、平直的鼻梁、微启的双唇、刚毅的下颔,看上去栩栩如生。
再详视佛身,那是巍巍的凌云山,有九峰相连,宛如巨佛宽厚的胸脯,浑圆的腰脊,健美的腿胯。
远眺佛足,实际上是苍茫的龟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翘起的脚板,好似顶天立地的“警丘柱”,显示着巨佛的无穷神力。
全佛和谐自然,匀称壮硕的身段,凝重肃穆的神态,眉目传神,慈祥自如,令人惊诧不已。
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座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雕像,恰恰耸立在巨佛的胸脯上。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达71米,安坐于巨佛前胸,正应了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这是否为乐山大佛所暗示的“天机”呢?
乐山巨佛作为旅游重要景观可确定无疑了。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留给世人的一个大谜。现在有一种推断: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冰”者即为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都江堰的创建者,“离堆”就是乌尤山。那么,应该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凿开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头。唐代僧人惠净为乌尤山立下法规: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和砍伐乌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树一木,代代僧众都视此为神圣不可违犯之法规。因而才保证了乌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头”千年完美无损。民间曾传说:唐代观音菩萨的化身叫“面然”,就是指“乌尤大士”之意。那么,是否那时人对乌尤山即是“佛头”已有所悟了呢?
据研究乐山大佛文化和文物部门的专家们介绍,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和听说关于巨佛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那么,巨佛是纯属山形地貌的巧合吗?为何佛体全身人工的刀迹斧痕又比比皆是呢?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开元年间,海通法师劈山雕琢乐山大佛,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凌云山西壁的栖鸾峰,并雕在巨佛心胸处呢?一切都不得而知。
如今到乐山观光巨隐睡佛的游人络绎不绝,而且国际游人已开始慕名而来,尤其是考古学者,更是兴趣盎然,期待他们有一天能解开巨隐睡佛之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0:21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乐山大佛的由来:1、乐山大佛正面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2、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3、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4、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