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4 04: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7 22:18
我的同事——湖南企发文化传媒的员工曾向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模因在我们生活中是否有体现。”我对此的回答是,模因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与网络用语的流行上都体现出了模因论的存在。
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对话、玩笑时所说的话语除了字面意思,还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例如在开玩笑时的“谐音梗”,以及接上的“谐音梗是要扣钱的”回复。如果笔者记忆未出现偏差的话,这个回复源自于某个脱口秀栏目中,一位脱口秀艺人以笑料的方式,说了行业中的潜规则。但是在广为流传之后,甚至在节目中,这句话的含义也演变成了对于“谐音梗”的“捧哏”,既是点出“笑点”并让该“笑点”与回复相结合变得更为吸引人。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回复的含义也与节目中有所不同,成为了“我听懂了你的幽默,并且我也回以幽默。”
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经常会以“今天写得怎么样”为话题,当有人对于该话题的回答是“第一遍好”的时候,我们表达的也不单单是客户否定了我们的修改,更多的是对于客户的抱怨。
如果深究,则会发现;首先,这些话语已经脱离了它原本的字面意思,而是成为了与字面意思或多或少不相同的表达;其次,当一个人开始用这种表达时,处于同一文化圈下的人也会对此进行模仿。携带着文化含义,并会引得他人进行复制、模仿,这便是模因。
网络用语
对于网络用语,这种现象是更为常见的。与自然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不确定性、视觉符号性、不规则性、非线性和延殖性。同时网络语言具有传播渠道的便捷性、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存储环境的便利性、 传播工具的易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的特点。导致任何网民接触到网络语言,先有了思想的 接受和模仿,而后借助网络媒介模仿性地介入传播活动,从好奇转向参与、从目的转向过程、从单一转向复杂。例如yyds、流汗黄豆,滑稽等等。尤其是流汗黄豆这一网络用语,这一词语是语言模因最好的体现。在最初,这是一个表现自己很尴尬的表情(emoji),而渐渐地,由于它的视觉符号性,常常被用于指责其他人的发言,大致表示“你说这话你不尴尬吗?”的含义,并被网友们普遍使用,附带了“攻击他人言论”的文化含义,而后,又因种种隐私,以及视觉性这一特点,网民们开始直接用语言描述该表情的特征表示相同的文化含义,并同样流行了起来。
以上,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了模因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体现,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倘若我们对于模因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那么对于人类的一些行为,包括交流、人际关系、社会的组成等等都会有更深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