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丰子恺讲述与孩子间永葆羁绊的亲情散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4 01: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8:14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每一位成年男子都是第一次做父亲,每一位孩童也都是第一次爱家,在关于家的传承与情感维系方面,《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是一本强调家庭责任感、让父亲与孩子之间永葆羁绊的亲情指南。
作者是丰子恺,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书中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与弘一法师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朴拙的风格,无限的仁慈。这次文与画通读,才真切体会到,文与画相融的妙处。
丰子恺的文章画作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真率,既以小含大,见其兴象玲珑;又如片云浮空,见其舒徐和软,“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洋溢着无穷无尽的美。丰子恺作为一位父亲,几乎爱子成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能充分欣赏孩子的天性,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们的创造力,呵护着那份“人类的本真”。
朱光潜如此评价:“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给我的孩子们》一篇中如此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丰子恺写的全是生活点点滴滴,有些唠唠叨叨,父子之间的温情娓娓道来,孩子用小刀把新买的《楚辞》裁了,还得意地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顿时,让丰子恺心痛,却也哭笑不得。没有挨揍,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墨杨曾如此感叹,孩子三岁之前是最幸福的,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羡慕不已。
《晨梦》一篇,“我常常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晨间,将醒未醒的时候,这种情形最多,这不是我一人独有的奇癖,讲出来常常有人表示同感。……这个我的儿时的欢笑,青年的憧憬,中年的哀乐,名誉,财产,恋爱……在当时何等认真,何等郑重;然而到了那一天,全没有‘我’的一回事了!哀哉,‘人生如梦’!”
这梦被孩子惊醒,孩子会在身边大声疾呼“爸爸!起身了”。看到此处,我忍俊不禁。我女儿一一也是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大喊大叫“爸爸,起来吃饭”,看我没有反应,又呼唤我的名字,我看着她如此执着的样子,我笑了,笑得很开心,生活就是这细碎瞬间、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蕴含着多少爱,可是我们多数人选择目盲,看不到生活的乐趣。
散文以《学会生活的艺术》一篇做结尾,我觉得很妙,算是总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真正生活过,真的不懂艺术。
丰子恺说“大人与孩子,分居两个不同的世界。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即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哲学地考察起来,‘绝缘’的正是世界的‘*’,即艺术的世界正是真实的世界”。
“世间教育儿童的人,父母、老师,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宁可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以后。因为这痴呆就是童心。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读到此处,墨杨豁然开朗,原来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将他们*化,返璞归真,让孩子童心未泯才是真正的教育。
孟子说:“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也。”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来的心,这心是从世外带来的,不是经过世间的造作后的心。
名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真心,使*之后,“不为物诱”,能主动地观察世间,矫正世间,不致被动地盲从这世间已成的习惯,而被世间结成的罗网所牵绊。
千万不做现世的奴隶,这是我从文中读到的箴言,有时候一本书,一篇文章,只要有只言片语就能让人醍醐灌顶,这便不枉费了读书的时间。
《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一书,精选丰子恺40篇与家庭、儿童、成长、美育有关的散文,分为“做父亲”“天真世界”“家人和乐”“认识世间相”“美与同情”五个章节,文章铺述着丰沛的温情,用艺术吟咏深沉的人间情味,体现了丰子恺作为一位擅于捕捉和欣赏孩童世界的父亲,所给予孩子的关于“美”与“情”的独特家教。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