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3 04: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5 06:21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
“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还有就是,不要偷懒自己要翻,抱歉网上只有这个。
作为YJ的学生要努力啊 !!!!!!!1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专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属,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1、关键词:①县,通假字,“悬”,“县东坡像于室中”,根据意思可以推断出来。
2、疑难句子: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蚤”,同“早”;“衣冠”是动词,两个词3、根据后文“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黄庭坚听了这话以后,诚惶诚恐;前文他悬挂苏轼的像,十分尊敬可以推断,黄庭坚十分敬重苏轼;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可以推断出来[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
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译文】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
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黄鲁直敬重苏轼》原文: 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全文翻译: 黄鲁直(黄庭坚)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悬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
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东坡知贡举 【原文】 东坡知贡举。
李豸(方叔)久为东坡所知。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
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也,坡亦自言有司以第一拔方叔耳。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
逮写尽榜,无不骇叹。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诗叙 其事送之。
东坡和焉,如:“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之句,其用事精切虽老杜白乐天集中未尝见也。(宋 朱弁《风月堂诗话》) 【译文】苏东坡主管科举考试。
李豸(字方叔)很早就被苏东坡所赏识。这年来到省城(应考),各地的举人都想和他结识。
主考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录取李豸,苏东坡也亲自讲有关部门(人员)会以第一名来录取李豸。等到(考完)拆开考卷的弥封,前十名没有李豸,大家都变了脸色。
到了写完全榜,(李豸未有被录取,)没有人不因此而惊讶、叹息。李豸回(河南)阳翟老家,黄庭坚用诗记述这件事来送别他。
苏东坡和了诗,像“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句子,诗的比喻精炼确切,就是在杜甫、白居易的诗集里也不曾见到过。
《黄鲁直随遇而安》 陆游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字鲁直)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南海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吃完,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么?”说完,留下尚未回味过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离去。 为官一方,有为官一方的快乐。
骑马游街,体察民情,胸怀坦荡,两袖清风。安一方百姓,看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便是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