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明信片去旅行|穿越时空的对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3 18: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1:25
我收集的古董明信片中,以中国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明信片只有十几张。明信片都是从EBAY网站上拍来的,而市场上中国题材的明信片量不多且一般都很贵,大多数要至少50美元以上。上面这张明信片是有一次从一个卖家那批发的几十张明信片中淘到的。有的EBAY卖家懒得一张一张卖,所以会几十张甚至几百张一起卖,这样的卖单叫批发单(Wholesale Lots)。买批发单有点象*,有的时候会淘到宝,有的时候则都是普通的明信片。在我看来,批发单如果算下来每张明信片不足1美元,则可以去买来试试手气。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中国题材的古董明信片一般都是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大部份发行年份为1900年到1920年。明信片的制作公司一般也是洋人的公司,使用者也都是外国人。
1900年前后,中国开始打开国门,这些洋人摄影师拍的相片也成为西方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的渠道,洋摄影师们的照相机也成为西方*的眼睛。
那时中国的邮政通讯方式还是以写信为主,可能只有部分达官贵人会赶时髦寄明信片给国外的亲友。
确定明信片的发行年份有点象侦探查案,任何线索都不能漏。
这张明信片的颜色是明信片的印刷公司在原黑白相片的基础上手工加上的。有两种方法加颜色:
一种是以黑白相片为样本印出黑白明信片,然后再由工人给每张明信片上色。一般会由好几个工人组成制作流水线,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的上色。
另一种是以黑白相片为样本,画师按摄影师的记录给相片上色,然后制印刷模板,再批量生产彩色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应该是后一种的印刷方式。这种手工上色的明信片一般年份在1930年以前。1930年后的亚麻印刷(Linen)技术使明信片的颜色更加鲜艳丰满,因所用的纸质象亚麻,所以这些明信片叫亚麻明信片(Linen Postcards)。
我在网上查到这个明信片的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日本邮政发行的。根据明信片背面的分界线可以判定是1907到1918年间发行。如下图:
综上,这张独轮车上的中国妇女明信片的发行日期大概在1910年左右。
判断明信片年份象破案。欣赏明信片,则像是上一堂历史和地理综合课。
我喜欢的古董明信片,最好既有街区的背景,又有身份明显的人物,而且成色好,画面清晰,这样最有欣赏价值。这张明信片的背景是乡村或是城市的郊外,没有标具体的地点,所以不可能在现在的地图上找到原拍摄地点。第二张图片上虽有写“Shanghai”, 但没有街名,没有办法通过街景去找到可能的原拍摄点。
但好在这张明信片有两个亮点:
1. 有当时年代特色的人物。打扮清楚、略有化妆(也可能后期画工PS的)的小脚女人和衣着破旧、头顶斗笠的赤脚汉子。那几个女人有可能是乡下富裕人家的媳妇。汉子可能是她们家的长工或者是靠载人赚点血汗钱的农民。
2. 独轮车,当年乡下的主要运输工具。农村田间的路小,女人的小脚在上面走,一不小心就跌田野里去了。汉子加上独轮车是女人出行的最廉价方便的方式了。
这独轮车应该是诸葛孔明发明的。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
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带兵出征,因为四川的山路弯曲难走,就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送粮饷。流马是独轮车,适合走窄的山路。木牛有一丈长,四个木轮子,比流马能多装东西,宜在较宽的路上走。
流马独轮车行进时,木轴摩擦会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像公鸡的叫声,在川西,这种独轮车被称为“鸡公车”。
一百年前的一天,天气晴朗,来自美国的摄影师汤姆先生在离上海不远的乡下拍风景。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吱呀吱呀”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两个汉子推着两辆车。再走进一点,车上居然是几个人。
在等两辆车靠近后,汤姆高兴向汉子和女人们招手。汉子们仍然专注推车,而女人们看着鹰勾鼻蓝眼睛的汤姆,脸露微笑,轻声互相说:“洋人呢。”
汤姆顺势按了快门,拍下这张相片,然后目送他们吱呀吱呀地离去。
于是,穿越时空,通过这张古老的明信片,透过汤姆先生的相机镜头,我与一百年前的她们对视,心里对她们说:
“愿独轮车的安稳伴随你们这一路,和此后的一生。”
我还写了如下关于明信片的文章:
穿越历史|1910年法国勒芒的清晨
跟明信片去旅行|101年前的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