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系列的心理学实验|母爱剥夺实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2 14: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21:28
先来说一个我相信的观点:对于母婴关系,爱与自由是全部的原则!
开始讲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很*的动物心理学家叫哈洛,他致力于研究爱,但是要了解内心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所以他所有的实验都在剥离爱和安全感。
他选取的实验对象是恒河猴,灵长类的动物很多社会行为都可以迁移到人类社会,所以用猴子做的实验结果对人类来说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实验过程:
将一波猴宝宝分成两组,分别由一只代母喂养,第一组的代母是木头做的,外表披上带绒毛的布,保持37度左右的温度,外加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第二组的代母是铁制的同样有一个随时提供食物的奶嘴。
实验结果:
虽吃着相同食物,“铁丝妈妈”的猴宝宝会无法消化牛奶经常拉稀,而“绒布妈妈”的猴宝宝则很健康;
受到惊吓时,猴宝宝会跑向“绒布妈妈”的怀抱;
小猴子会拥抱“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颤栗;
分别三十天后,“绒布妈妈”的孩子会飞快地扑过去拥抱“绒布妈妈”,而“铁丝妈妈”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呆滞。
当猴宝宝长大后,“铁丝妈妈”养育大的猴子都出现了冷漠呆滞,类似自闭症儿童行为;并且大多数的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少数生下下一代的猴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不理不睬,殴打*,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而布绒妈妈的孩子则基本正常生活。
实验结论:灵长类动物成长的过程中除去干渴、饥饿等生理因素,“接触安慰”必不可少。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华生(曾做过臭名昭著的小奥尔波特实验)认为母亲只要提供食物即可,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对待*那样对待孩子,能握手就不要亲吻和拥抱,满足了孩子食物的要求就能满足孩子对爱的要求。
按照他的理论,在现在衍生出一种“哭声免疫法”的育儿方式,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结果反馈强化不哭这一行为,又称完整睡眠训练法,以此来训练出极少哭闹让妈妈省事的乖婴儿。
看完以上的母爱剥夺实验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哭声免疫法”的危害有多大,婴儿时期是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且不可逆,这个时期的母亲应该尽可能让婴儿感到安全与爱。可以说生命的底色是幸福还是不幸,3岁以前就已经奠定。
不过我们究竟不是猴子,我们拥有理智。如果原生家庭是有缺陷的,幼年时期曾有过伤害,并且依然影响目前的生活,我们可以去分析自己,自己给与自己足够的自由和爱,完全接纳自己,重新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