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2:55
从古至今,“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文化习俗一直存在,显示着中国酒文化的魅力,逢年过节和重大日子都少不了酒水相伴:
一、结婚要饮酒
1.“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2.“回门酒”,结婚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3.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合卺”。
二、重大节日要饮酒
春节: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2. 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圆)。
3. 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4.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5.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
6.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
7.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三、其他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庆,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2.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组,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3.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谓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4.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5.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6.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4:13
喜庆以及喜欢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