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障”和“知障”之见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8: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7:06
Ray Dalio在原则中分享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原则以让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顺利,其中核心的一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可是每个人都因为自身存在两大障碍而很难做到头脑极度开放。Ray把这两个障碍分别叫做“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其中“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人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让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从而不自知地催发出很多负面抵触情绪。这套防卫机制所捍卫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恐惧。比如我们总是需要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我们总是需要生存,害怕死亡;我们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思维盲点障碍”是说我们既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有时候会阻碍我们准确看待事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从而在不自知地情况下往往做出一些与实时不相符的决策,导致失败。这就像色盲无法分辨颜色而不自知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一样。“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很难拥有极度开放的头脑,也常常因为无法获取事物的*,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也会时常陷入一些负面情绪当中,*我们把事情做好。
Ray从西方文化的视角提出的这两大普遍存在于我们身上的障碍,让我想起了东方文化中也提到的两个阻碍人获得智慧而普遍存在的“我障”和“知障”。我是在《楞严经》中看到这个说法的。书中说人之所以难以达到心性寂然常驻的境界(“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是因为受到两个障碍所缠,既“我障”和“知障”。“我障”是指人常执着于自我而被心理产生的情绪(贪嗔痴慢疑)和妄想所烦恼,又叫“烦恼障”;“知障”又叫“所知障”,通俗点儿说就是我们无法用既有知识全面、实时、真实地描述客观世界不变的的和变化的实相。“我障”生“业障”从而使人陷入世间无穷无尽的烦恼当中。“我障”和“知障”共同阻碍人进入高层次的智慧境界。
我也在道家、儒家文化中看到了人要想获得智慧就必须破除“我障”、“知障”,而且也看到了“戒定慧”、“静定慧”的修持路径,但是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入门方法。Ray的说法更进一步让我从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视角看到了我障和知障的普遍存在,更吸引我的是Ray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我障”和“知障”的生理来源以及给出了一般意义上普适应更强的破除这两大障碍的方法。
Ray通过生理学、脑科学阐释了“自我意识障碍”的需求源于大脑很原始的一种进化保留,如脑仁核,属于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负责处理情绪。这就导致我们如果感到被冒犯或者可能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大脑的这个区域就会催生出愤怒或者忧伤的情绪。而大脑的这些区域是我们自身意识无法感知到的,所以我们几乎不可能理解这些情绪到底是需要什么,更无法控制这些情绪,就像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跳和肠胃消化一样。而我们日常有意识的逻辑和推理,则来自于大脑的另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位于大脑皮层叫做“前额皮层”,这是我们大脑里进化的更具人类特征的部分,相对于大脑的其它部分,人类的前额皮层比大多数其它物种的大。但是脑仁核所产生的“情绪化自我”却时常会和我们来源于大脑皮层的“理性自我”发生冲突,我们身体内部其实有“两个我”在争夺对我们的控制权。但是更高层次的“理性自我”却感知不到潜意识层次的“情绪化自我”的存在。一旦我们理解了“理性自我”和“情绪化自我”是如何交战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破除“我障”方法了。我们可以假象身体内部的两个自我就像实际中打交道的两个人,较低层次的“情绪化自我”就像条件反射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它只想保护好自己,而较高层次的“理性自我”只是想把眼前的事情搞明白,“理性自我”并不知道把事情搞明白或者事情本身已经让这只低层次的“野兽”发出了自我防卫的狂吼和撕咬,从而让高层次的“理性自我”无法按照理性决策去推理、分析、决策和执行。事实是连最聪明的人也通常被低层次的“情绪化自我”所控制,从而表现出非理性的愤怒或焦虑,要么让我们不是理性解决问题而是陷入各种情绪对抗和冲突当中,要么无法决策和执行而是心神难安失眠焦虑。
从进化论的角度“情绪化自我”来自于遥远的进化,它们深深地潜藏在我们的基因中,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在遥远的时代我们需要它们来保护我们,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防卫机制。只不过我们人类进化到现在,那个有意识的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的“理性自我”更能促进在当下的竞争中适者生存,处理好“情绪化自我”和“理性自我”本身也是我们正在进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正在进化中的“理性自我”更擅长处理一般已知信息的逻辑推理,而如有神助般不时冒出的富有创造力的“点子”则来自于那个“情绪化自我”,也就是我们的创造力更多的来自于那个“情绪化自我”。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发挥智慧的能力,时刻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地面对现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安抚我们自己的那个感觉不到的“情绪化自我”以及他人的那个他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情绪化自我”。
首先,我们要接纳人人心中有个“情绪化的自我”这个事实,他们的确存在;其次,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化自我”友好共处,从而让他们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不是时常跳出来阻碍我们理性思考、客观决策。那么如何与“情绪化自我”友好共处呢?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情绪化自我”视作自己心中的一个小宝宝(“情绪化自我”也确实像个宝宝,他们通常发作的很快,但不会持续太久,只要稍加安抚和引导,“理性自我”就可以回归上线,这也使得深呼吸、情绪激动时保持克制不说激动的话以及不做出格的举动也能有效规避极端状态下的不良后果),这样可以参照一个位好母亲是如何抚养一个好宝宝,从而学习“理性自我”如何与“情绪化自我”良好相处。当小宝宝哭闹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一定是饿了或者不舒服了,我们需要给他一个抱抱,给他安抚和照顾,而不是压制和打压。好宝宝都是夸出来的,当他们帮助我们发明创造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给他夸赞。如此相处下来,这个叫做“情绪化自我”的小宝宝就会快速健康地长成一个可以时刻真正保护母亲的好孩子。第三,对于他人的“情绪化自我”我们也可以像对待别人家的小宝宝一样给予包容和理解,当然别人家的宝宝的抚养教育责任主要还是别人,如果别人无法抚养好自己的宝宝,我们只能选择躲开,我们想要的是和一位拥有“理性自我”的伙伴共同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和一个不懂事儿的小宝宝瞎胡闹。
把一个宝宝抚养大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与“情绪化自我”建立良好的共处关系需要长久的训练,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当然“情绪化的自我”并不是真的小宝宝,据科学研究,只要不间断地*,通常18个月的训练就能和潜意识的自我建立起良好的共处关系。
相对于“我障”,“知障”或许要好处理的多,也或许要难处理的多。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于“知障”的定义比较接近。都是说我们往往因为不自知而自以为是。所以我们只要认可几个事实就可以找到破除“知障”的应对之道。这几个事实是:
➢ 世上没有完美的、无所不知的人存在,每个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都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就像色盲永远不知道别人眼中的世界是多么色彩斑斓的;
➢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即便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也可能在应对看似相似的问题中因为陈旧而失效;
➢ 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人类自身是很渺小的,我们所知甚少。
明白了上述几个事实,我们所说的“知障”就相对容易解决的多,因为我们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处理所有的未知问题,我们只要选择与其他优秀的人一起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就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也是企业的成功一定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我们是在寻求最好的答案、最佳的决策,而不是非要我们自己得出最好的答案,独自完成重大的项目。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要知道兼听则明,“谦受益、满招损”,轻敌大意,骄傲自满永远都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不断学习新事物,探求新知识,要知道相对于自己的已知,我们所不知道的未知更有价值和意义。
当然,我们所说的“知障”难以解决,源于我们本身或许存在像“色盲”一样的“思维盲点”,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都无法掌握这种思维,从而不能成为一位无所不能的圣贤。其实,存在“思维盲点”这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即便是爱因斯坦,他也无法掌握精准的投篮技能。未知的还很多,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思维足以让我们此生实现足够的价值。我知道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通常也很困难,现实中的个人存在感和英雄主义让总是让我们觉得很厉害的人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明白并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做出自己明知的选择,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与他人合作一样可以做出伟大的成就。
东方文化的儒学、道学、佛学都阐释了如何获得智慧的方法,尤其禅宗的明心见性,我也看过很多佛学上有修为的大师瞬间开悟的记载,他们认为人的聪慧的心性来自于神秘的玄学,一旦一个人开悟似乎就打开了智慧的大门,从而一劳永逸地无所不能,而且他们认为人人皆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至高无上的智慧。但是如何获得这个智慧呢?东方传统文化中都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路径和方法,儒家的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佛学的戒定慧,道家的静定慧,都说的玄而又玄,入门都很困难,实际上即便几千年来也很少有人能获得他们所描述的智慧。
我想从具体的圣贤的修持之路上探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在历史中能找到的最实实在在的修成圣贤的案例只有“王阳明”,他一生通过儒释道不懈探求,最终才回归儒学从格物致知中摸索出一套知行合一的致良知之道。我说的实实在在主要是指我能看到他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最终达到了什么境界。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很好的破除了“我障”,从而总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把复杂难办的事情处理好,也在很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收获了成长而不是毁灭。即便如此,我们客观地看到即便他已经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的心学处理很多事情,他依旧需要实时与心中“情绪化自我”沟通并和解。就像处理杂草一样,春风吹又生,生命不息,修持不止。我想王阳明应该也很好地破除了“知障”,但是由于我们人类文明总喜欢造神,搞偶像崇拜主义,不管是历史里还是故事里,包括我们的信念里,都希望存在一位无所不能的圣贤,也只有他做到了无所不能,才能称之为圣贤。
这种偶像崇拜主义给普通大众破除“我障”和“知障”的通达智慧之路反增了巨大的障碍,这与事实也是极不相符的,人人生而不同,虽然都可以无止境地追求完美,但是完美是不存在的,正是存在不完美,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Ray Dalio从西方生理学和脑科学角度让我们很好的接受了“我障”和“知障”,而且他还给出了简单、切实易行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人人都可以理解,人人都可以操作。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但是Ray在原则中用了“打压”、“战胜”的字眼来对待“情绪化自我”,以上“理性自我”时刻在线,从而保持极度开放并作出正确决策。我想说的是,这样“打压”“对抗”的方式从而单一选择“理性自我”的方式未必会让我们更具创造力!东方文化中的“存养心性”,也就是谋求“情绪化自我”和“理性自我”互助共生的方式或许能够触及更高层次的智慧同时取得更大的成就。我所知道的*在成长中的巨大转折就来自于其在恩施杨昌济指点下一改儒家程朱理学“灭人欲”转而采用阳明心学“存养”心性的方式,让“情绪化自我”和“理性自我”在良好共存的状态下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但是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目前我们还没能进一步探求出“心性”为何而不同,到底是东方某些圣贤所说的因果轮回中智慧得以某种意义上传承和延续,还是西方进化论中猜测的我们所取得的进化成果会点点滴滴写进我们的基因,保存于我们身体的某部分。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探求,到底是很容易理解并入门的西方文化的认知因为极具推广意义而更有价值?还是东方文化玄而又玄的修持方法可以个性化地获取更深层次的智慧而更有价值?这仍需要我们全人类一同上下而求索,多一种探求方法总是好的,东西方文化的探求方法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这些方法目前都有很多的追随者,你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以及自己所相信的方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