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借”真能放心?它误导了什么?记者亲测来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4 11: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38
“放心借”真能放心?它误导了什么?记者亲测来了
今日头条有没有金融牌照?其“放心借”宣称的“最高20万元借款额度”能放心用吗?
一名自媒体人日前对此提出质疑,并举报今日头条“放心借”业务涉嫌违法。昨日其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今日头条方面暂未回应他的疑问。
南都记者昨天就此向今日头条相关部门发送了采访提纲,但对方称暂时不接受采访。不过,南都记者分别从南京银行和中银消费金融方面获得证实,两家持牌金融机构与今日头条确有合作。
而北京市金融局有关工作人员在答复这名举报人时认为,该产品并非P2P,更多像是导流产品。
焦点:
放心借业务是否合法?
据公开举报文章可知,举报人向今日头条创始人抛出几大违法问题:称今日头条没有金融牌照,以技术服务之名做借贷中介业务是存在问题的;而且,今日头条的“放心借”若是金融广告导流服务,则涉嫌虚假宣传。此外,该自媒体人对“放心借”业务必须授权用户的通讯录表示不满,认为今日头条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该举报人认为,“放心借”产品前端依赖的是今日头条的流量汇聚,而后端是两家持牌银行和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所以符合“网络借贷中介”的特点。南都记者查阅资料获悉,今日头条的这款现金贷产品可给用户提供最高20万元借款额度,日 利率低 至0.03%起,按日计息。根据产品介绍,“放心借”是提供个人消费借款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推荐“高额低息”的正规持牌金融机构。
对此, 网贷 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今日头条用自己的资金放贷,是需要有资质的,但依目前来看,只是为合作的金融机构提供导流,进而实现流量变现。
"放心借"作为互联*息及技术服务平台,类似于助贷机构”,网贷之家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告诉南都记者,这次今日头条“放心借”平台被举报,是涉及金融业务平台接受公众监督的体现。部分平台因业务透明度低等原因而引发质疑,显示出平台方与用户存在信息不对称之处。
而目前对于导流平台,今年4月互金整治办下发的《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中*的引流方式是*互联网平台为交易所代销,据此张叶霞认为今日头条的导流对象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不属于监管*的情形。
记者实测: “放心借”能让人放心吗?
南都记者昨日体验“放心借”平台发现,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看到其入口,而是需要点击今日头条客户端“我的钱包”页面底部的广告“最高20万借款额度待领取”,才有机会进到该入口。
需点击页面底部广告进入“领取”放心借入口
“领取”后再回到“我的钱包”界面,新增了放心借入口
而在进入“放心借”界面后,南都记者发现页面顶端标注了“今日头条旗下信贷平台”字样。对此,张叶霞认为“放心借”只是是导流平台,而宣传措辞为“今日头条旗下信贷平台”,存在误导用户的可能。
放心借页面顶端标注“信贷平台”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申请借款额度的过程中,除了上传身份证信息和录入人脸识别外,“放心借”的确有要求从通讯录中调取两名亲友的联系方式,且在联系方式一栏会跳出关于通讯录的访问授权。对此,于百程表示,读取通讯录是需要用户授权的,也是互联网风控的一种形式之一。但张叶霞进一步说明称,访问通讯录并非互联网风控的必须操作,强迫访问通讯录的方式可能存在窃取用户信息的嫌疑。
随后,南都记者以借贷人身份向南京银行某工作人员询问该项业务时,其确认该行与今日头条确有合作。并解释称,用户在今日头条“放心借”平台上传身份证等信息都是作为 征信 材料,由用户授权交由南京银行审核、批贷,并非由今日头条采集保留。南都记者拨打中银消费金融客服电话,对方也证实了与今日头条合作开展“放心借”业务。
昨日南都记者实测还发现,放心借的借贷方不能由用户自己选择,而是由放心借匹配了新网银行、南京银行和中银消费金融中的某一家机构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张叶霞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合作方对于用户的资质要求不同所致,但若用户满足多家机构对借款人的要求,则应由借款人选择相应的服务机构。
此外,尽管今日头条官方宣传中指出,“放心借”产品的 利率 低至0.03%,但南都记者翻阅“放心借”头条号评论区用户晒出的额度截图发现,获批18000-20000元左右额度的用户会拿到0.03%的日息,而获批1000-5000元额度的用户则会拿到高达0.065%的日息,举报人也因此认定今日头条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且可能提高了借贷利率赚取利润。
根据互金整治办2017年12月1日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助贷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收取息费,只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处获得服务费,所以如果助贷机构提高 贷款 利率是不合规的。
但“放心借”官方账号对于用户的质疑,统一回应称是“由系统审批的”。南都记者昨日也就今日头条与南京银行间合作中的上述细节问题向南京银行征求意见,对方表示不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