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9章第31节,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答案完整再+50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4 11: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3:28
这一章独立成章(原来是与上一章「可与共学」连在一起的,自朱子《四书集注》始独立成章),所以没有上下文可以参考,从其意思看,也与上一章没什麼关系,而这也是本篇最后一章,并无下一章。所以不好说是在什麼时候说的,为什麼说这话。
如果硬要猜的话,自然可能是有学生先问了前四句的诗的意思,孔子作答的。也有可能是孔子自语(比如在讲课,或在生活中告诉学生一些感想),被听到的学生记了下来。
这一章前四句乃是逸诗,意思是唐棣(一种植物,《集注》中所注为「郁李」)的花(原文是「华」,通「花」)翩翻摇曳(起兴),诗人的心也随之摇摇(《诗经》里有「行迈迟迟,中心摇摇」),念及花好,想去看花,但是所居太远了(所以不能常去,但这不表示不想去)。孔子的评论是最后两句「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里头很有深意。
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九》),即道不远人。对应这句评论,是说你真的思念它(花),它就在你心里,还有什麼远近之分呢?
这里是对花,实际上对求学,对思人,等等都可以应用。比如: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远乎哉?当然远,但只要是真的知心朋友,心心相映,那麼远在天边的,也好象就近在身边。
这句话的另一种解读就是,你还不是真的思啊,真的思的话,还管什麼远近呢,去就是了。对求学也是,比如说,有人说,我是想学习来着,但时间有限太忙了。其实呢,说这话的人还不是真的好学,真的想学习,那总会想办法抽出时间,欧阳修忙不忙,他有著名的「三上」,其好学如此。还有象唐三藏,天竺远不远?真心想求经,去就是了。
这句话其实不太好很直白的说出来,当自行把握玩味。
另,我们一般说论语的某某篇某某章(二十篇),而不是说某某章某某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3:28
我想知道这句话的语境,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上面这句话是你说的,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在无法回答,为啥?论语是孔子的门人编的,那时孔子已经去世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对话,所以根本无从得知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语境,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孔子的意思,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自然解读就会不同,但不至于几十几百个吧,所以你想知道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最好多看看不同学者的注解,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自己独有的理解,这应该才是最好的结果。下面我给你找来了两位大师的看法,供你参考,仔细看看还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就是,同一个道理,不同处境,不同年龄的人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你不要想一下子就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一些关于人生体验的东西。
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用得很妙。“唐棣”是一种植物,像栗子一样,台湾也
有栗子,五月间开白色的花。这诗上说到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唐棣之花的四句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作事业或作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由人生的经验以至历史上的教训,我们便可知道,一个人的失败,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左右最亲信的人。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无意犯一个错误或太多的错误,结果却帮忙你拆垮了台。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亲近的事。好像我们戴眼镜,可以看见外面的事,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眼镜,把镜片撞破了,也把眼睛伤害了。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们有爱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亲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这要特别注意。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是孔子的结论,他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其实,最高远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浅近的。我们往往把摆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经心,不屑去考虑,才种下失败的种子。(南怀瑾 论语别裁)
译文:“唐棣树的花,翩翩摇摆而各自方向相反。我怎么不思念你呢?只是住处太远了啊!”孔子说:“只是没有真去思念而已,事实上,怎么会遥远呢?”
本章的前四句话引自一首古诗,可能是佚诗。“唐棣”是树名,这种树的花朵,同在一茎上却方向相反。正如两人本在一处而背对背,以致感觉遥不可及。诗人以此寄意,显示浪漫的情怀。孔子的话可以理解为就事论事,因为如果真的想清楚,就知道花朵本在一处。本章也可以理解为,人与道(人生正途)并不遥远,只要真去想,立刻就可以把握住。
我们活在世上,有时候觉得前无去路,而事实上,路往往就在背后紧挨着,等你蓦然回首。(傅佩荣 细说论语 本段为节选)
兄弟你要鄙视我也没办法,虽然是抄的,但也是自己打出来的啊)在下能力有限,只能帮你找一下高人的理解。。。
主要你那分太诱人了
如果你觉得合你心意的话,就把分给我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3:29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在孔子对爱情的言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3:29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释)《论语》虽然讲述的是圣人的仁道,但并未给“仁”定义。讲得都是仁道的修养方法和行为体现。因为“仁”是一种境界,是形而上的道。利、命、仁这三个问题都很难讲清,所以圣人很少讲。
达巷党人曰:大哉圣人!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释)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评价圣人,说他非常伟大,学问渊博,并不是以某一项专长闻名于世。圣人听了他们的议论,风趣地对弟子们说:我该成为那方面的专家才好呢?去当驾车骑马的专家好呢?还是去当射箭的军事家好?我看我还是学驾驶吧。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释) 古代帽子用麻做,很考究。但是到圣人那个时候简化了,用丝绸做,既省钱又省工。不管是用麻也好,丝也好,节俭也好,圣人对此没有反对意见。但是对简化人们 互相拜访时的礼节就不赞同。礼节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诚意。圣人认为,把拜见之礼简化,见面拱一拱手一点也不诚恳,纯粹是在偷赖。这不合乎礼敬的精神原 则。虽然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我还是行我的古礼。
圣人在这里实际上反对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没有一点诚心的虚伪作法。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时代,礼节会有很大变化和不同。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通过礼节表达尊敬和诚意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礼的修养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 度精神风貌和文化积累的体现。一定的内容也只能通过其特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3:30
西西,我不知道!!!可你说的别复制,那我试了一下,我复制又怎么样啊?真是的,那你的... ...又是怎么回事,话还没说完呢!!这里你用了2个... ...,总得说完了才走吧,用的上那么急吗???他们糊涂的说,后面是啥啊!!!你没说完就不说拉,神经有毛病呀!!!!!!!!!!
参考资料: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