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19: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8:32
夷陵之战刚刚结束,曹丕便问谋士贾诩,自己应该先征讨蜀汉还是东吴。贾诩回答,目前无论是征讨哪一方都难以获胜。曹丕则认为三路大军伐吴,不可能不会获胜。
听到曹丕的这番表态,尚书刘晔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刘晔认为,东吴刚刚击败蜀汉,取得夷陵之战的大胜,士气正盛。加上东吴有长江天险,陆逊精通谋略,必定早有准备。
对于刘晔的表态,曹丕感到非常不解,因为刘晔曾在不久前力劝曹丕伐吴,而此时却突然又提出反对意见。针对曹丕的疑惑,刘晔表态说当时东吴多次败给蜀汉,士气低落,所以才提出出兵伐吴。但后来东吴取得夷陵大捷,伐吴良机已经丧失,因此才会提出反对意见。
不过,无论是贾诩或者刘晔的劝阻,都无法改变曹丕伐吴的决心。曹丕亲自挂帅出征,接应三路大军。不过,曹丕出发之前便得到消息,东吴早有准备,并派遣吕范阻击曹休,诸葛瑾对抗曹真,朱桓也在濡须与曹仁对峙。此时,刘晔再度劝说曹丕停止进攻。但曹丕坚持己见,继续引兵出发。
此时,在濡须战场年仅二十七岁的东吴将领朱桓正在与曹仁展开对峙。得到曹仁派遣大将常雕袭击羡溪的消息后,朱桓将主力派往羡溪增援,濡须只留下了五千兵马。但不久后,朱桓突然得知曹仁率领五万精兵向濡须扑来。朱桓沉着冷静,下令濡须城内偃旗息鼓,引诱对手上当。结果曹仁部将常雕果然中计,进入朱桓的包围圈,被朱桓斩于马下。此后,濡须守军与羡溪的吴军两面夹击,将曹仁击溃。
与此同时,陆逊及诸葛瑾又在南郡一带击败曹真和夏侯尚,曹休也被吕范击退。无奈之下,曹丕只得下令全军撤退。至此,曹丕伐吴之战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朱桓与曹仁的较量,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不过,这场被称为“濡须之战”的战斗不过是这场大规模战役的一个小插曲,最为凶险的战斗出现在江陵一带。而这次最为关键的战斗,却被小说作者忽略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下面就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对江陵之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十月,曹丕三路伐吴之战正式开始。作为西路大军的统帅,曹魏上军大将军曹真率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讨逆将军文聘、军师辛毗、将军石建、将军高迁等将领,从曹魏都城洛阳经宛城、襄阳南下,围攻东吴在荆州地区的重镇江陵。从这份名单来看,其中既有曹真、夏侯尚这些曹*代的将领,也有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良将”,可谓阵容鼎盛。
东吴则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率部北上,支援江陵守将、征北将军朱然。同时,孙权又令将军孙盛率万人驻守在江陵城西南方向长江中的沙洲以支援江陵守军。在这支队伍中,除了有“江东十二虎臣”之一的潘璋之外,还有东吴新生代的将领朱然。这份名单中最为出人意料的人物,便是时任左将军的诸葛瑾。按照东吴的官制,他也是这支增援部队的最高统帅。
战事打响后,江陵随即陷入曹军的重重围困之中。不过,守军在朱然的率领下,沉着应战,多次击退曹军的进攻,力保江陵不失。不过,前来增援的吴军大军却在与曹军的较量中遭遇失利,其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便是左将军诸葛瑾。
在曹军的猛攻下,诸葛瑾伤亡惨重,其率领的东吴增援部队在南岸及沙洲一带遭到重创,众多战船被毁。好不容易摆脱追击后,诸葛瑾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结果再度被曹军击败,成为这场战斗中东吴军队最大的败笔。
此时,扭转战局的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的平北将军潘璋。根据潘璋的建议,东吴大军兵分两路向曹军铺设的浮桥发动进攻。这次行动令曹军不仅攻势受挫,连退路也差点被吴军切断。经过一番苦战,曹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才艰难地撤出战场,江陵守军也因此与援军形成联络,战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不久后,瘟疫开始在江陵地区蔓延,不少曹军将士受到波及,战斗力大减。无奈之下,曹丕只得下令撤出江陵战场。与此同时,东吴在东路和中路均遭遇挫折,曹丕下令劝降撤退。至此,伐吴之战宣告结束。
从江陵之战的过程来看,如果没有诸葛瑾这位门外汉的参与,东吴的局势不至于如此艰险。尽管在这场大战中,曹魏派出了徐晃、张郃这两位“五子良将”,但东吴却凭借潘璋这一位“江东十二虎臣”便彻底扭转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