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民心向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01: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03
2021.09.07周二晴Day25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93
《孟子》梁惠王下
五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1]。’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2]也。归市者[3]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4]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5],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6]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7],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8],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1]汤一征,自葛始:《尚书》中佚失的文章。
[2]云霓:虹霓。虹霓在早晨出现于西方预示着将有降雨。
[3]归市者:做买卖的人。
[4]吊:这里是安抚、慰问的意思。
[5]徯(xī):等待。后:王,君主。
[6]系累:束缚,*。
[7]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8]旄(mào)倪(ní):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称为耄,这里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并将其占领。一些诸侯国就策划着要去营救燕国。齐宣王说:“很多诸侯都在计划着攻打我,我该如何是好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闻,(历史上)有凭借区区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便是如此。我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他国的。《尚书》中说:‘商汤征伐,以葛国为最初的目标。’全天下的人都相信了,因此,当他向东方进军的时候,西边国家的百姓便开始抱怨起来;当他向南方进军的时候,北方国家的百姓便开始抱怨起来。(百姓为什么会抱怨呢?)百姓们都说:‘为什么要将我们放到后面呢?’百姓都期盼他的到来,就像是久旱的土地期盼着乌云与虹霓一样。做买卖的继续做买卖,耕种土地的继续耕种土地,(商汤做的)不过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抚慰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就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百姓自然十分高兴。《尚书》说:‘静候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便也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老百姓,大王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百姓认为您是要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因此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欢迎您的军队。但是(您)杀死了他们的父兄,抓走了他们的子弟,毁掉了他们的宗庙,抢走了他们的宝器,这让他们如何忍受?天下各国原本就担心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张了一倍,如果还不施行仁政,那么一定会激起各国来讨伐齐国。大王你赶紧下达命令,将燕国大小俘虏全部放回,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然后与各界人士商议,推选出一位新的燕国国君,最后将齐国的军队从燕国撤回。这样,才能及时制止各国兴兵讨伐齐国。”
【解析】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先由商汤征伐开始,讲述了民心向背的问题。他告诉齐宣王,商汤讨伐的军队不管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甚至他们晚去的地方的百姓还会抱怨。这一切都是因为商汤只杀残暴的君王,并不会打扰到百姓,因此百姓盼他们就像久旱的土地期盼及时雨一样。现在,燕国的老百姓本来都认为齐国的军队像商汤的军队一样是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没想到却是引狼入室。在此番分析之后,孟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劝谏齐宣王及时停止各种扰民、乱民的活动,快些撤军,避免百姓奋起而攻之。
民心向背的问题一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
【原文】
滕文公[1]问曰:“滕,小国也,间[2]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3]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4]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1]滕文公:滕国的国君。滕国,古国名,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
2]间:处。
[3]池:城池,护城河。
[4]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这样一个小国,处于齐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向齐国归服好,还是向楚国归服好呢?”
孟子回答说:“归服于哪个国家不是我所能参与谋划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说出自己的想法,那我倒是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将护城河挖深,将城墙修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去守护它,就算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会撤退。如果做到这样,那么便可以有所作为了。”
【解析】
在七雄纷争的年代,滕这样的小国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滕文公想要通过外交的手段让国家得以保全,于是向孟子询问建议。孟子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这种手段是不可靠的,但是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孟子认为与其卑躬屈膝地与虎谋皮,倒不如自己自立自强,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争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