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及”的用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6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6
及 jí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针石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清姚鼐《登泰山记》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义:
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连词义:
1、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洄曲及四境。——《资治通鉴·唐纪》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副词义: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词义:
1、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17
“因”的意义和用法归纳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均为实词,现代汉语仍沿用。“因”的虚词用法是从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先秦早期便已产生。可作介词和连词。介词“因”的用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变化不大;连词“因”随着汉语词汇逐渐复音化的趋势,渐渐被“因为”“因而”“因此”等复音词所取代,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偶或使用。
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从”“由”等。
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或仍作“因”。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