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唐代崛起是哪个历史学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1 20:4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0:46
唐代史学,有比较重大的发展,一为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二为史学著作中出现新的创作。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即已设立史官,以后帝王敕令修史的事也屡见不鲜,但史官职守甚杂,到隋唐时所保存的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只是经*审定认可而已。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下诏说:“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zōngPǐ)人物者,皆令禁绝。”明令禁止私人撰写国史,评论人物,表明*集权的*日益看重历史著作的作用,要将国史的编纂工作集中在封建*手中,以便从中吸取统治理论和经验,树立统一的历史文化观点,以加强和巩固思想统治。这一禁令成为封建*即将实行官修史书的信号,为唐朝官修史书创造了条件。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专修国史,而由宰相监修,自此,南北朝以来掌修国史的著作郎罢史职。史馆由宰相监修国史,下设史馆修撰、直馆,从事编述。这一措施是中国中世纪史书编纂工作中一个重要变化,从此所谓纪传体的正史都由封建*掌修,私家著述越来越少。宰相监修国史也成为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定制。唐初专设史馆,多人合修。由宰相监修的情况下,修成了二十四史中的八部纪传体史书,即唐太宗御撰房玄龄监修的《晋书》(实为史官多人共同撰写,唐太宗只为宣、武二帝的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人的传写了论)、姚思廉所修《梁书》、《陈书》、李百药等所修《北齐书》、令狐德菜等所修《周书》、魏征监修《隋书》、长孙无忌等监修《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李延寿等所修《南史》和《北史》。
除官修纪传体史书外,唐朝出现了两部私家著述的重要史学著作,一为刘知几的《史通》,一为杜佑的《通典》。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祖父是史官,父曾任侍御史,他幼年即对史学产生浓厚兴趣。“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则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十七岁时读完唐以前的主要史书,二十岁中进士,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历史,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80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氏族系录))200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20卷;重修《则天实录》30卷、《中宗实录》20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0:46
从唐朝开始,强盛开放的大唐,让周边国家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大唐参观学习,一时间“万国来朝”的局面熙熙攘攘,彰显着大唐的盛世雄风。
在这其中,来往大唐最为频繁的要数日本人了。当时的日本,为了能够从大唐身上学习到先进的文化制度,从公元630年第一次派出遣唐使之后,在整个大唐存续的200多年的时间内,日本一共派出了19支遣唐使,这些遣唐使来到大唐之后,流连忘返,他们热衷学习大唐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城市建筑以及文化习俗等。
可以说,次数多,规模庞大的遣唐使,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而日本也由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化革新”,全面学习大唐的各项制度,这也让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那么这场规模宏大的中日交流场景,自然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他们的教科书中,又是如何记载和描述这一盛大的场景呢?
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他们对于千年之前和大唐的交流往来,有着客观公正地记述。比如在80年代初期的日本教科书中,他们是这样评价大唐的:“强大的唐,建造了从中亚直到越南,朝鲜北部的大帝国。
唐整理并完善了被称为律令的法律,强化了**,并将耕地均分给农民耕种。唐欢迎外国人,从中挑选有能力的人担任**,在首都长安云集了来自亚洲各地的贸易商人和留学生,留学僧。”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八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人,在他们眼中的大唐,可谓是盛世辉煌,大唐疆域辽阔,强盛无比,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实行了“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同时包容开放,即使是外国人,只有能力突出,也可以在大唐担任一定的官职,这种雍容大度的包容之风,铸就了大唐的灿烂辉煌。而日本人自己,也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教科书中描述大唐的发展,却又是另外一种场景:“如此强大的国家出现,引起了朝鲜、日本等周边诸国的巨大不安。唐向国外派送大军,以建立从中亚到朝鲜,再到印度支那半岛的大帝国。国力强盛的唐,进攻了敌对的高句丽,朝鲜半岛形势日趋紧张,日本为了自卫,必须强化国家*。”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日本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将大唐的繁荣强盛,看作是对周边国家的一种威胁,并且让此时的日本也感受到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产生了极大的担忧,所以在心态表现上,他们才会有这样一种酸溜溜的口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0:47
唐代史学,有比较重大的发展,一为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二为史学著作中出现新的创作。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即已设立史官,以后帝王敕令修史的事也屡见不鲜,但史官职守甚杂,到隋唐时所保存的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只是经*审定认可而已。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下诏说:“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zōngPǐ)人物者,皆令禁绝。”明令禁止私人撰写国史,评论人物,表明*集权的*日益看重历史著作的作用,要将国史的编纂工作集中在封建*手中,以便从中吸取统治理论和经验,树立统一的历史文化观点,以加强和巩固思想统治。这一禁令成为封建*即将实行官修史书的信号,为唐朝官修史书创造了条件。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专修国史,而由宰相监修,自此,南北朝以来掌修国史的著作郎罢史职。史馆由宰相监修国史,下设史馆修撰、直馆,从事编述。这一措施是中国中世纪史书编纂工作中一个重要变化,从此所谓纪传体的正史都由封建*掌修,私家著述越来越少。宰相监修国史也成为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定制。唐初专设史馆,多人合修。由宰相监修的情况下,修成了二十四史中的八部纪传体史书,即唐太宗御撰房玄龄监修的《晋书》(实为史官多人共同撰写,唐太宗只为宣、武二帝的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人的传写了论)、姚思廉所修《梁书》、《陈书》、李百药等所修《北齐书》、令狐德菜等所修《周书》、魏征监修《隋书》、长孙无忌等监修《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李延寿等所修《南史》和《北史》。
除官修纪传体史书外,唐朝出现了两部私家著述的重要史学著作,一为刘知几的《史通》,一为杜佑的《通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0:48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学S.A.M.艾兹赫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0:48
嗯,躺了姐姐一个非常不错的历史学家了,并且他也是唐朝时代非常出色的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