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语》中的子路(19)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1 10: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4:40
《家语》中的子路(19)——“三善之地”
【辩政第十四】
【原文】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
【注释】蒲: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垣县。此记载又见于《韩诗外传》卷六。
【白话】子路治理蒲地已经三年了,孔子路过那里,进入他管辖的地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讲诚信。”进入了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敦厚。”到了子路的官署,孔子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
子贡握着缰绳问道:“夫子还没有了解仲由的政事如何,就三次称赞好,那好的地方,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说:“我已经看到他是怎样执政的了。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荒地大都得到开辟,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所以百姓全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完整坚固,树木更是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敦厚,所以当地百姓毫不懈怠懒惰;进入蒲地官署,看到官署内清静悠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遇事明察而果断,所以他处理政事毫不烦劳。由此看来,即使三次称赞他的为政功绩,哪里就能概括全他好的方面呢?”
【拓展】
记得20年前去长垣县城,见县城大街中间有子路的塑像,当时很纳闷。一打听,人家说子路是这里的第一任*。
子路,名列孔门四科十哲之政事科,擅长政事最他突出的表现。《论语》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曾经向老师问从政的方法,老师告诉他“先之劳之”还要“无倦”。
实践证明,子路确有善政为民的雄才伟略。子路在出任卫国蒲邑(今河南长垣市<县>)宰后,时不多久,蒲邑大治。他勤政爱民,抑制奸邪,温和处事,果断理狱,急民所急,帮民所需,兴修水利,防御灾害,深得人民爱戴。
《孔子家语·致思》还记载:子路为蒲宰,因为暴雨将至,故发动老百姓修沟渠以防备,他见老百姓多数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拿出自己的俸禄为老百姓准备饭食。孔子听说以后,竟然派人去制止。子路非常的不高兴,见孔子说:“我担心暴雨将至,恐发生水灾,故与老百姓修沟渠防备。而老百姓多忍饥挨饿,我拿出自己的俸禄给老百姓准备饭菜,老师竟然阻止我行仁义,我不能接受”。
三年之后,孔子想看看这位弟子的政绩。于是便有了这段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治理才能。难怪孔子曾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对于果敢坚毅的子路来说,从*国有什么难处呢?
孔子看到蒲地巨变,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时,连连三称其善。认为他的这位学生以“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取得了百姓的信任。难能可贵的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代,子路已懂得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他到蒲邑之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人民兴修水利。他身先士卒,与百姓们一起挖沟修渠,打坝筑堤。老百姓劳务繁重,生活困苦,他便拿出自己部分俸禄,每人每天发给一篮饭,一壶汤,以救助当时饥饿困乏的百姓,保证水利工程如期完工。这条百里长渠,历尽沧桑,防洪灌溉,为民造福,至今发挥着作用。
善政就是仁政,而仁政就是德政。由此看出,子路为政关心百姓,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需。若今人皆能效之,*何以不富,国何以不强;尤其人类进化到今天,世界竞争之激烈,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更应继承子路从政务实、一心为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