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村庄——三间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7 09: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6:13
三间房村志
地理位置
北邻王指挥庄、乔庄,南邻太平庄,东面邻堤,西面是通州地界。
村名由来
清中叶,张、暴、郭三姓于此建村。名三姓村,清末改为三间房。
经济生活
村子很小,从南一眼穿到北,现有人口85户248 人,耕地400亩,村域面积110亩。村子小,可名声大。
这个小村子可不简单,改革开放初期可以称得上富得流油。富,是因为村里能人倍出,工厂就有好几个。
村办企业纸箱厂,由老*暴永和、张文发、诸葛孝成、张文江四人创建,张文江负责技术,招收30多名工人。
村办企业纸盒厂,七十年代初,由老*张浦方创建,从香河县外贸包装公司纸盒站引来业务,招收工人进行加工,工人总数达80人。
私人企业皮鞋厂,1984年3月,由张瑞山创建。1988年打造出名优产品“鸭仔牌”皮鞋,行销北京天津等一线大城市,最远销售到中朝边境的延吉。皮鞋厂存在了12年(1984——1996),招收工人110多人。
私人企业印刷厂,1992年,由张瑞山创建,厂名为“胜优印刷包装厂”,招收工人60人左右。现在由张瑞广管理,仍在生产盈利,真是可喜!
私人企业种鸽厂,1988年,由张瑞山创建,招收工人10人。
粗略地算一下,在改革开放初期,三间房村的村民有半数以上是工厂里的工人,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根本不用下地劳动,在工厂里做工,就可以有很好的收入。
1990年的统计报表显示,三间房的人均收入达1332元,在安平镇独占鳌头,其他村庄的人均收入一般在六七百元。即使放到全县范围内考虑,三间房的人均收入也是排在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锉口村,人均收入1351元)
村庄概况
村庄面貌的变化,如通自来水,硬化路面,安装路灯,安冲水厕所等等,与其他村庄同时进行,不再赘述。
三间房主导产业是传统农业,村民们种植小麦,玉米,茼蒿,红椒,大白菜,韭菜花等等。不少村民舍弃了农业,成为了上班族或打工族,收入也不错,人均收入12000元。
村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1964年村里组织过秧歌队,由老*张浦方创办,队员有二十多位,比如张文生、张瑞成、张瑞玲、张瑞连、暴起龙、张瑞起、诸葛孝芳、诸葛孝荣、暴美茹等等。秧歌队虽然解散了,可每逢年过节,人们还会载歌载舞,表达心中的喜悦。
故事传说
这是一则关于张瑞山和皮鞋厂的故事,也是一则私人企业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发展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张瑞山还是村办工厂的一名年轻的业务员。他血气方刚,思想活跃,能说会道,为人热情,很受村里器重。
那时的村集体为了发展村办企业,鼓励他多联系业务,多找生财的门道。他领了村里的“旨意”,积极地寻找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偶然的一天,机会来了!
和他住在宾馆同一个屋的两个人,在叽叽嚓嚓地聊天,话里话外都在说皮鞋。张瑞山和他们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是宝坻人,天津市第三皮鞋厂的业务员,而且他们的亲戚都是皮鞋厂的,几乎涵盖了皮鞋制造的种种程序。
张瑞山脑子跳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聘请他们的技术人员,开办一家皮鞋厂。
回村之后,他和村干部、村民一商量,大家都很兴奋。在大队部的场院里,四十多人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支持创办皮鞋厂。
张瑞山一下子忙开来了,请技术人员,购买设备,购买原材料。他心里一团火似的,想赶紧为村里再立新功。可他没想到,在他冲锋陷阵的时候,后院起火了!
在有人拆台的情况下,村里忽然决定,办皮鞋厂的事下马了。前期准备阶段花的钱要由张瑞山负责,购置的设备、原材料要退回去,聘请的技术人员要解聘。
急先锋失了后援,冲得有多急,就要败得有多惨。
三万多块钱,当时可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压得张瑞山喘不上气来。毕竟是血气方刚,集体不干,亏的钱我张瑞山补上,大不了,我自己干。
张瑞山开始在村里游说,希望得到一些人家的支持,最后有八户人家愿意入股,愿意倾家当产支持他。这八家被村里人称为“穷八家”。
光有这八户人家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在公有制集体经济时代,很多事情是个人做不了的,比如贷款,起牌照,销售商品——私人生产的产品,公家的商场不敢进你的货。
张瑞山找到了安平四街的老*范长保,想和四街合作,想借助四街集体的力量解决一些难题,范*答应了。
1984年3月,安平皮鞋厂正式成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打开了天津市场,创造了很好的效益。
有了收益有了钱以后,人和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四街的老百姓开始言论纷纷,甚至直接找到范*,意思就是把张瑞山从皮鞋厂踢出去。
1985年8月的一天,范*找到张瑞山,转达了群众的意见;张瑞山一听就明白了,到了分家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蹉商,张瑞山被安平皮鞋厂分了出来,他只分得“安平皮鞋厂”这一集体企业的称号,分得使用同一品牌的权力。张瑞山把天津市场留给了四街,要自己一个人去开拓北京市场。
离了集体企业的靠山,张瑞山单*匹马开创自己私人企业的时代。他是厂长兼业务员,一路艰辛倍至。毕竟皮鞋厂是他一手操办起来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他很快就站稳的脚跟,打开了北京市场。
仅用了两年时间,他的皮鞋厂就缴纳税收十几万元。1987年,他被税务局授予“纳税大户”的锦旗。工商局在香河的商业中心——水上市场为他打出广告牌,一连宣传了三年。
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潮流在时刻地更新,张瑞山的私人皮鞋厂犹如一叶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簸。成本的上涨,款式的滞后,销售的艰难,使得他的皮鞋厂左支右绌,难以维系。
1996年,张瑞山的皮鞋厂宣告停产。
惜乎!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