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起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23:59
1949年9月25日深夜,来京参加*协商会议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都收到了由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请柬中所说的“商谈重要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以*为首的*领导人在筹备建国时,虽然将国号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又加上了“简称中华*”的括号。在政协*团常委会讨论这一方案时,对要不要后面的括号,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要,有人认为不应该要,双方争持不下。于是,*团常委会责成周恩来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26日上午11时半,会议在六国饭店准时召开。周恩来首先讲话说:“今天请来赴会的,大都是辛亥*时期的老前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就教长者 ’。各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这四个字,或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的话刚讲完,民建的黄炎培即发言说:“现在虽说解放了,但由于老百姓受的还是落后的教育,感情上习惯用‘中华*’,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这个简称,我看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政协5年召开一次,5年之后我们觉得这个简称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并无不可。”
听完黄先生的发言后,何香凝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要是大家都不赞成,我也不坚持己见。”
第三个发言的是辛亥*后“归隐”38年、平生不写*国号的前清进士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用‘中华*’之类的简称,因为二十多年来,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所以,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赞赏周致祥的意见,接着发言说:“我虽然是参加辛亥*的人,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与民无关,22年更给蒋介石及CC派弄得*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党所领导的这次*是不是跟辛亥*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的烂招牌。国号应该是极其庄严的,既然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还要等到5年之后才改呢?古语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现在*胜利了,还称中华*,连国号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司徒先生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发言。
马寅初先生说:“我拥护司徒美堂的主张,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一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陈嘉庚、张澜、陈叔通、车向忱也发言表示赞成。
车向忱还从教育群众方面作了阐述。他说:“新国号老百姓可能一时还不能接受,但这只是个宣传教育问题。经过宣传,让人认识我们这次*政权的性质,老百姓不见得反对用新国号。”
著名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法律的观点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容的原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上‘简称中华*’的括弧,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该如此。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况且,将来在行文上,包括用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订约,都有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可能有些群众还会写中华*,但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会改过来的。”
沈钧儒的发言后,与会者再无不同意见,会议即宣告结束。周恩来作了小结。他说:“我会把老前辈的意见综合起来,送给*团常委参考,最后由*团常委作出决定。”
后来,*团常委接受了这些老前辈的意见,去掉了简称,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国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1:17
我国国号诞生内幕揭秘:为何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党史出版社最近修订重版的《解密开国大典》,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为主线,翔实地记录了开国前后中国各个阶层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回顾了开国元勋们为新中国诞生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全景式地再现了那段难忘岁月的动人情景。
周新民、史良冒酷暑起草《政协组织法》
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下设的六个工作小组于1949年6月18日各自举行了第一次小组全体会议。根据新政协筹备会的安排,由第二小组负责起草《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组织法》;由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
第二小组组长为谭平山,副组长为周新民。组员有林伯渠、李德全、符定一、史良、叶圣陶、沈兹九等21人,秘书为陈昭。在6月18日举行的小组会议上,第二小组讨论了本组的工作。组员们就新政协的任务及其存续*换了看法,最后推举谭平山、周新民、王绍鳌、叶圣陶、沈兹九等5人起草讨论提纲。
10天后,第二小组于6月28日召集了第二次会议。根据讨论提纲的安排,这次会议已开始研讨政协组织的基本原则、性质、职权及与*的关系等问题。会议又推举谭平山、周新民、叶圣陶、史良、林伯渠等9人组成起草委员会。之后,起草委员会又推周新民、史良起草新政协组织法的初稿。周、史两人冒着酷暑苦战几天,拿出了初稿,首先是在起草委员会内进行讨论,然后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有关意见进行一遍遍修改。
字串3
8月18日,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第二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里举行第三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讨论修改,然后上交筹备会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草案经常委会通过后,第二小组于9月15日召开了第四次会议,根据常委会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处理,并对文字进一步加以整理,然后送常委会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这一稿草案原则上获得了会议通过。
经过若干次的讨论修改,该草案正式取名为《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组织法》。
1949年9月25日深夜,来京参加*协商会议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都收到了由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请柬中所说的“商谈重要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以*为首的*领导人在筹备建国时,虽然将国号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又加上了“简称中华*”的括号。在政协*团常委会讨论这一方案时,对要不要后面的括号,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要,有人认为不应该要,双方争持不下。于是,*团常委会责成周恩来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26日上午11时半,会议在六国饭店准时召开。周恩来首先讲话说:“今天请来赴会的,大都是辛亥*时期的老前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就教长者 ’。各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这四个字,或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的话刚讲完,民建的黄炎培即发言说:“现在虽说解放了,但由于老百姓受的还是落后的教育,感情上习惯用‘中华*’,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这个简称,我看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政协5年召开一次,5年之后我们觉得这个简称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并无不可。”
听完黄先生的发言后,何香凝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要是大家都不赞成,我也不坚持己见。”
第三个发言的是辛亥*后“归隐”38年、平生不写*国号的前清进士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用‘中华*’之类的简称,因为二十多年来,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所以,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赞赏周致祥的意见,接着发言说:“我虽然是参加辛亥*的人,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与民无关,22年更给蒋介石及CC派弄得*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党所领导的这次*是不是跟辛亥*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的烂招牌。国号应该是极其庄严的,既然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还要等到5年之后才改呢?古语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现在*胜利了,还称中华*,连国号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司徒先生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发言。
马寅初先生说:“我拥护司徒美堂的主张,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一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陈嘉庚、张澜、陈叔通、车向忱也发言表示赞成。
车向忱还从教育群众方面作了阐述。他说:“新国号老百姓可能一时还不能接受,但这只是个宣传教育问题。经过宣传,让人认识我们这次*政权的性质,老百姓不见得反对用新国号。”
著名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法律的观点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容的原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上‘简称中华*’的括弧,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该如此。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况且,将来在行文上,包括用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订约,都有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可能有些群众还会写中华*,但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会改过来的。”
沈钧儒的发言后,与会者再无不同意见,会议即宣告结束。周恩来作了小结。他说:“我会把老前辈的意见综合起来,送给*团常委参考,最后由*团常委作出决定。”
后来,*团常委接受了这些老前辈的意见,去掉了简称,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国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2:51
名称解释:
“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个*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制定和执行,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比如公民表决、代议制等。
名称确定过程:
抗战时期,*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民*任务为目标的*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的简称。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4: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的来历》 :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上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在致词的最后,*连呼了三个口号,其中之一就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那么,原拟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国号,又是怎样改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正式国名的呢?这里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位代表郑重的商讨和审慎的思虑。
当时,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已确定为工人阶段(经过*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确定新中国的政体,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不采取西方那种三权分立的议会制。这些有关建国的基本问题,经向新政协筹备会各方面代表宣传和解释而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只是对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一般习惯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与此相应,新政协筹备会提出议定和起草的组织条例中,就有成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领导的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组织法。在新政协筹备会起草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对这个原拟的国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洁琼发言说,如果国名太长,用时不用全称即得注明是简称。黄炎培、张志让两先生的意见被整理成书面报告,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对原拟国名提出质疑,发表了第三种意见。张奚若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第四小组把关于国名的意见归纳了三种名称,留待*组织法起草委员会去斟酌。经8月17日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为组织法的初步草案。在这个初步草案里,新的国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的草拟经过及其基本内容》的报告。报告对组织法草案的总纲作了几点说明,第一点就是关于国家名称的问题。董必武说:本来过去许多人写文章或作演讲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黄炎培、张志让两先生写过一个节略,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在第四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中,张奚若先生以为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现在采用了最后这个名称。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及爱国民主分子,它有确定的解释,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这个意见,为政协全体会议所接受。
向大会提交的几个文件中,原来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均改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06:51
都回答的很好哦,弄的我都没话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