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方的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21:56
南方
现在普通话是离古语最远的一种
等一下
我找一下资料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个人中心 | 退出 | 帮助
进入贴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粽王之粽吧 > 浏览帖子 吧主:清歌一曲倒金樽 五花肉馅的粽子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备查]汉族诸方言
作者:不详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
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
,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
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
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
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
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
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
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
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
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
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方言、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
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
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
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黄帝的进入、黄
帝之后分封于蓟(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北京开始操天水的陇中方言(黄帝语言);特
别是西周建立后,分封宗室于燕(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逐渐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
逐,北京开始操宝鸡的关中方言(周族语言,与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
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
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作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四
百三十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
语中原官话反而在*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
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
话的源头。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一百三十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
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
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后,此后随着元明清三代政
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流传,到了清代中叶,终于使北京语音取代
中原雅音的汉语标准音地位。“五四”运动,把白话文的传播和北京语音的推广结合起来
,白话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语中的地位,书面上和口头上初步统一的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北京语音)基本形成。*时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叫“普通话”。 新中
国成立后,北京官话又扩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
,塔城地区的托里、布克赛尔,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东北的博湖县。
战国以后,就有大量燕国华夏人移民东北,燕人卫满就是带着东北的华夏移民入主朝鲜建
国的。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五代十国时期,
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官话发展的基础,
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2 [备查]汉族诸方言
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
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
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
,但到咸丰年间又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
,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
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
黑龙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很接近的北方官话,移民
时又都要经过说东北官话的辽宁中北部,加上清*派遣的*说北京官话,吉林黑龙江
的满族也说东北官话,所以早已在东北扎根的东北官话就成了吉林黑龙江这些山东河北移
民的通用语。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商朝时期,商完全
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
方言—鲁方言(周族方言与东夷语言的融合),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燕方
言(黄帝语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闽南话、赣语—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
大。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方
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
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
独得天下之正。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
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至于北京官话独立于冀鲁官
话,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东胡汉族杂居,并受辽金两代长期首都性统治有关。元明时期,
冀鲁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县、唐山、秦皇岛移民,扩大了冀鲁官话分布面积。
西周初期,山东半岛存在没有丝毫华夏化的东夷,语言是通古斯与百越语言的融合,跟现
在的韩语相象,而与当时的汉语齐方言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后来齐国并吞了山东半岛,但
齐国华夏族百姓跟这些东夷仍没有机会进行交流。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山东半岛开始与
齐人之间进行相当规模的流动,于是东夷人开始处于开放的环境中,逐渐被汉化,胶辽官
话形成。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的分界线是:莱州湾—潍坊西—临朐西北—沂源东—沂水南
—五莲南—日照东北。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是:桓仁北—宽甸西—凤城南—岫岩北—海城
南—大洼南。
*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由
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
民族的痕迹。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西部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
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
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
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
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
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
、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个市县、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3 [备查]汉族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
—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
康市白河县。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上的保障。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
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
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母系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
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4 [备查]汉族诸方言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
、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
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
、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
、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
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
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
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
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
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
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
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
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
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
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
,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
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
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
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
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
寨县南。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
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
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
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
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
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
、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
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
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
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
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
“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
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
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
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
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
","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
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
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
"),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
"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
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
,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
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
、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粟”(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
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
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
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
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
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
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
。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
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亚—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
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
,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
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
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
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
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
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
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
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
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
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
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
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
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
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
,虚的实的,都能和“个”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彩和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修辞风格。例如粤方言,既有“这位先生”、“那个同学”等合乎规范的叫法,而在某些
场合,“呢条老坑”(这个老头儿)等指人量词的独特用法。
⑥官话方言中一个句子里可出现两个"了"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后者作为句末
的语气词。如:"他吃了饭了",这种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较少见。
⑦表示被动的介词比较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21:57
应该是温州话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
学术地位∶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演变历史∶
瓯越在秦以前属“于越”,主体为“百越族”,说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属于侗台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语”不能通言。却与今日的侗语、壮语、缅甸掸语、越南京语及泰国泰语同源。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迹。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侗台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声韵调∶
温州话的发音和语言结构相对古老,与普通话或其它吴方言都不能相通,温州地区以外的人比较难以读懂。重读位置的发音是不送气的清音,听觉上却有浊音感,跟北部吴语有很大不同,常令人不解。根据《温州方言词典》,温州话声母有 29 个,韵母有 35 个,声调 8 个,两字组变调调型13 种。
温州话中有些常用词和名称在汉语的古文献中无从考证,而有些词汇与语法在文言文中才可以找到。
另外闽南语、广东话也有语言化石之称。
参考资料:温州话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21:57
客家方言最接近古代汉语发音
因为客家方言分布于东南 华南山区之间
那里相对比较闭塞 许多当年躲避战乱的人逃到山里
许多村落十分闭塞 一直保留较为古老的方音
相对其他的方言 客家话更接近古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21:58
广东话有9个音调,客家话有11个音调~~
我不记得是谁说还是从电视上看到的,说“广东话是保存古汉语成份最多的语种”,我也不知道这句话的真确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21:59
现在是推普过度了,这样做将来成为历史罪人。后果的彻底摧毁中华文化,把古代难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都给你们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权力来彻底毁灭,比满清的罪大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