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1:50
的套,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被禁止的、不受欢迎的现。到了青春期微,就开始忙着自我发现和探索信,也要借用他人的反应㏄。在这一阶段㎝,很多人会在心理上一批“假想的观众”㏕,感到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常常感到有许多双眼睛在监督自己。还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应付来自“假想的观众”的欣赏和批评。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自我概念也逐渐清晰和稳定,自信心的完备使外界的评价作用逐渐下降。此时可以依靠内心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而不是一定要看别人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等到长大*,回过头去,才能明白其实当时的观众和演员都是自己。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人即使成年之后,还是未能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概念,无法摆脱青春期的思维模式,还总是有一种“站在舞台”的感觉。在社会交往中就表现得比较敏感,很容易因为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而紧张不安。文中的林娜,就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在成长的早期习惯了将重要他人母亲的话语用来对照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成年之后还保留了这种行为模式,而且泛化到身边所有人的身上。这种行为模式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形成偏执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至于像梅子这样,原本不是敏感的人,在婚后却对丈夫十分过敏,原因主要在于她面对高学历高收入的丈夫感到自卑,原先奉行的内心规范发生了动摇,把丈夫日常的言行都视作对自己行为的评判。因为她自己也知道不是对方在给她压力,所以应该与丈夫进行有效的沟通,确认自己的价值,恢复自信,才有助于重塑发生混乱的自我概念。挑战自己的习惯性反应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给的。突破社交敏感的障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下一次“过敏”发作之时,挑战自己的习惯性反应——当感到被指责、被怀疑、被伤害的时候,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这样吗?”当然,这句话还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比如:“他的话行为是针对我吗?”或是:“他是自己不开心,还是特意要跟我过不去?”这是因为,由于自我概念模糊,社交敏感的人过分依靠自己对他人言行的解读来判断现实问题,可这种想像出来的“现实”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现实”,是人们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而构造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实可靠。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只听自己心中的“一面之词”,应该及时沟通,消除没必要的疑惑,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尤其在信息不充分的时候不要随便怀疑。而且,一个人在生活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1:51
个人五万以上,提前一天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