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40
黄旗山海拔189米,形似旗展,唐代以前称“黄岭”,是东莞的象征。“黄旗山顶挂灯笼”是民间传说的东莞八景中的第一景。传说在过去,在黄旗山顶上有一棵千年古榕,因年久心空,满山遍野的小萤火虫飞累了都飞到树洞栖息,抱成一团,夜间远看如灯笼一般,奇景传播远近,故成为东莞八景之首。山下有始建于宋代的黄旗观音古庙,逢年过节,游人如潮。山麓尚存古井,名“廉泉”,传说饮廉泉水,可使人变得廉洁。
市桥在北宋原名德安桥,是莞城的闹市所在。桥的两旁是小贩摊档,水陆的茶居酒店集汇之地,故被人们称之为市桥。遥想当年,桥上两边街市熙熙攘攘,桥下河水清流淌涌,船只往来络绎不绝,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动人画面。特别是每年春风拂面、春雨连绵、春水上涨的时候,在市桥河上,波澜汹涌之声可听,船夫桨橹之声可闻,楼悬荇藻之景可见,一派春江水涨的美好景象。
现在的市桥路是一条非常热闹的步行街。
市桥春涨,另有一说是“施桥春涨”。施桥在黄旗岭下,附城戙船澳前,此处原有河,水向东流,河上有桥名施桥。但据明清东莞旧志,均写作“市桥春涨”。明卢宽有《市桥春涨》诗云:. 虹桥历年知几许?桥头趁市人如雨。三春潦涨从天来,飞湍激漱中流柱。中流砥柱立不难。岂畏怒浪高如山,古今豪杰经过此,何人只手迥狂澜。 原位于莞城西城楼侧的凤凰台也是东莞旧八景之一,名为“凤台秋济”,俗称“凤凰台上金鸡叫”。原址在宋朝时建有上清观,旁边有雁塔,凡有中举者均在塔碑上题名。传说山上有凤凰草,曾引凤凰来,故名凤凰台。
400多年前,明代文人雅士在此成立“凤凰书社”,并经常来此吟诗作对。
到了清朝末年,凤凰台就已经倒塌了,只剩下了台基。旁边的雁塔和上清观也想及相继毁于“*”时期。事隔十多年,东莞人认为凤凰台是东莞诗脉所在,是东莞文化的重要象征,故重修凤凰台,并在凤凰台所在地,修建文化宫、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建筑,当时的凤凰台是在文化宫半山处的一座铜制凤凰雕像。在建设西城楼文化广场期间,原有凤凰铜像拆除搬迁。2005年元旦,东莞市*在文化广场二期建筑物圆形广场*重建如今所看到的凤凰台雕塑。
黄江镇最高的山是“宝山”。宝山古称虑山,又名芦山。位于黄江镇东部,横贯黄江、樟木头、塘厦三个镇。 宝山因产银矿,古人曾在此炼银而改名宝山。何时及何人开采已无资料可查。宝山除产银矿外,它自古还以瀑布而扬名。主峰东侧有芙蓉寺(今已成遗址),寺前有潭,名宝潭。飞瀑自山崖泻下,冲击着中空的石瓮形巨石,奔响如雷,瓮中水花激溅,状若芙蓉,故有“宝山石瓮出芙蓉”的盛景。是东莞古八景之一。清代中后期,石瓮终于被冲破。
清代是宝山风景全盛期,当地人自立了古刹、石瓮、灵鸟、仙床、龙潭、石井、厨洞、松径等八景。现景点不存,但山色依然秀丽,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遗憾得很,久历沧桑的宝山的一些名胜古迹早已残缺不全了。石瓮于数十年前遭雷击而崩塌,百尺飞瀑也变为涓涓细流,芙蓉涌现的奇观也不复在。山亭及芙蓉古寺亦空余遗迹,游人只有对之兴叹而已。此外,山下的一个曾是元代官府炼银的石瓮场,如今也只余一个深深的山洞,当地乡人称之为“坑窟”,相传这就是当年采银的坑洞。
水濂山森林公园位于市中心以南 8 公里处,水濂山旧称彭峒山,海拔 378.8 米,方圆十余里,山岗连绵,岩石嶙峋,因昔有彭公楼隐于此,故名彭峒山。彭峒水帘,是明代东莞八景之一。
山上有泉,水清冽味甘;有古峒山寺,规模宏大,遗址保留完好。半山处有观音庙,驱车可直至庙前。山颠飞瀑悬泻十余丈,形如水帘,四时不绝。山涧多藤萝,横垂峭壁。泉水绕庙后左侧,注入芙蓉涧。飞瀑流泉,淙淙峥峥,音如琴声。山上林木阴翳,花草茂盛,松响助凉。水濂山森林公园现己列入市五大森林公园之一。
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十分恩爱,夫妻俩靠丈夫出海捕鱼为生,由于丈夫每次出去都要很长的时间才回来,妻子相思成病,每日站在金牛山蟹壳岩上盼望出海谋生的丈夫归来。有一天,妻子到岩洞内的井边汲水,忽然看到井水里映出一叶归帆,船头站着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跑到码头去看,果然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归来,认定是井神显灵。海月岩公园位于厚街涌口村。金牛山上的“海月风帆”是东莞老八景之一。整个公园面积三百多亩,里面有气势雄伟的三清殿、金壁生辉的海月殿、绿水荡漾的海月湖和迂回曲折的九曲桥,是游人休闲,清心养神的好地方。
金牛山是座高十丈,周一里的红石质山岗,造型奇特。蟹壳岩上刻有“海月岩”三字,为宋绍二年(1132年)刻,岩下有一石井,曾有“海上风帆落井中”之说,现增设了雕塑、楼亭等景点。
靖康海市亡人趁——这个东莞旧八景的故事比较简单,说是在虎门望出去的那一片海,曾经叫做“伶仃洋”的那一块,文天祥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就是说的这里。这里也曾叫做“靖康海”。 相传这里以前有时候在海面上会出现一个集市人来人往,买卖的、走路的、肩挑的、推车的、好像很热闹的样子。当时的人们就说这是一个鬼市场,都是那些鬼来趁墟。所以就有了“靖康海市亡人趁”的这个说法。那应该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靖康海市极之神奇,据清代周天成等著的《东莞县志》载:“海市多见靖康场,当晦夜海光忽生,水面尽赤。有无数灯火往来,螺女鲛人之属,喧喧笑语。闻卖珠鬻锦数钱量米之声,至晓方止。”(注:原无标点符号)在历代有关海市蜃楼的描述中,只有影像的描述。在海市蜃楼出现的同时,还能听到各种声音,则只有靖康海市才有。靖康海市的奇异独特还在于:“靖康海市,又与青州不同。靖康海市见于夜,青州见于昼。”(注:志书所提及的青州,疑为山东省青州)古人无法解释海市蜃楼的成因,便附之以鬼神之说,认为是海上的神仙进行的珊瑚之市,又以为那里过去有沉没的陆地,当月出时便有鬼物就海中为市。故此,靖康海市又有“珊瑚夜市”、“沉州夜市”之称。 觉华烟雨曾被评东莞八景之一,地点现在中堂开达玩具厂内,原广虎公路,中堂至斗朗路段旁,此景现已没有。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罗浮山有一只仙鹅飞走,觉华寺里有一个和尚历经千辛万苦,跟踪至泊洋海面附近一个地方,只见那只仙鹅停了下来,转眼就不见了。那时候泊洋村一带还是海洋。从这时起,每年都有一船稻谷在泊洋海面沉没,而沉掉那船谷的主人就很快发迹起家。这只仙鹅落脚地方是一块福地,就在这里兴建觉华寺。
觉华寺在市西十五里(即中堂)。宋绍兴初(1131年),徐邦彦得到一个观音像,把她供奉在江流堂,县令张勋叫和尚宋鉴给他求得存放在觉华寺,和尚妙县建筑了一座殿阁,李涛为他作证。咸淳二年(1266年)将侍郎徐渊授意何汉涛施舍田地八十亩给觉华寺,当时殿宇宝塔直上云宵,从远处观看,隐隐约约,像在烟雾中一样,故名觉华烟雨。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寺里的田地被人抢去。嘉靖初年(1522年),这座寺就被废弃了。
明初东莞诗人陈靖吉题《觉华烟雨》七绝二首:
其一:江心楼阁梵王宫,三千世界疑虚空。渔村相对一水隔,竹篱茅舍有无中。
其二:半开雾景更奇特,远处参天青历历。一图水墨海天秋,今古不知谁卷得。
黄裳《觉华烟雨》七绝诗:
丛林幽寂枕江隈,烟雨蒙蒙昼不开。过客不知兰若处,但闻钟馨数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