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的典故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3:36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扩展资料
释义 用兵作战时并不厌弃运用欺诈(zhà)的战术。厌:满足,嫌弃;诈:欺骗。
出处 《后汉书·虞诩(yú xǔ)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pèi)策,勿含有所拘阂(jū hé)而已。”
出处译文:兵不厌诈,敌人人数比我们多,但看到我们每天增灶,以为天天在增加兵员,便不敢跟踪追击了。减灶是‘示弱’,增灶是‘示强’,情况不同,办法也就两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不厌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3:36
“兵不厌诈”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后汉书·虞诩传》也提到:“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权:变通,变化);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准备和楚军作战,召来将军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兵不厌诈“;这其中“厌”当“满足,嫌……多”的意思;同样的用法还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孙子兵法》中也对兵不厌诈进行了诠释,就是著名的十二诡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3:37
兵不厌诈,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较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但兵力较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3:37
兵不厌诈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兵不厌诈讲的是东汉时期的故事:
东汉安帝在位时,一些官吏行事不端,引发了羌人的不满,他们多次入侵汉朝边境郡县。武都太守虞诩率数千军马开往甘肃地区征讨羌人。羌人听说后,准备在半道上堵截汉军。虞诩就暂停行军,声称要奏请朝廷增派援军。羌人信以为真,便分散开来劫掠附近的县城。
羌人刚分散开,虞诩就马上命令军队日夜兼程,一天走上百里路。他还吩咐士兵每天在营地增添若干火灶。有人问虞诩:“昔日孙膑指挥军队行军时,每天都要减少火灶的数目,您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兵书上说,每日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出现突发状况,您为何这般急于赶路?”虞诩解释说:“敌众我寡。我方如果行军迟缓就会被敌人赶上;我方如果行军迅速,并连续增添火灶,敌人就会怀疑我们有了援军,自然不敢追击我们了。孙膑减灶的目的是示弱,我增灶的目的是示威,实际情形不一样,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变化。”至此,众人方明白他的深意。
当时,虞诩手中仅有三千将士,而羌人的军队却多达万余人。双方正式交锋时,虞诩命令士兵只用射程近的弱弓反击,不得使用射程远的强弩。羌人误认为汉军战斗力不强,都奋力向前。虞诩看到羌人离己方阵地已经很近了,就命令将士改换强弩猛烈攻击,霎时敌人纷纷中箭落马。羌人损失惨重,急忙退军。虞诩又分出一股军队在羌人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羌人遭到伏击,又折损了大量人马。
获胜之后,虞诩认真勘查地形,建造了一百八十座堡垒。他通过招募流民,扶贫济困,逐渐稳定了全郡形势。
虞诩率军作战时,不盲从兵书上的理论和古人的经验,而是根据实际情形变通行事厌诈”一词就是随着他的作战事迹流传开来的。
兵不厌诈成语释义
厌:排斥,嫌恶,憎恶;诈:欺骗。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3:38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北齐书》: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攸 ( 许攸 )笑曰:‘世人皆言 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 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操使蔡中、蔡和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3]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胜,所谓兵不厌诈,非小儒所能知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