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之二十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3 19: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39
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为什么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变法呢?我们先看看他的求贤令是怎么说的?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群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我且尊官,与之分土。”
正是这千百年来大气磅礴的一卷雄文,使得卫鞅义无反顾投奔秦国。那这卷雄文雄在何处呢?
有人这样分析,“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开旷古先河;求霸业而不求术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点,可谓真心求贤。”
那秦孝公为什么不采用帝道、王道,而用霸道呢?同样是攻守之势异也,彼时为大争之世,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王道迂阔,他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也不愿意为别人做嫁衣裳。卫鞅用了个三道玄谈的帝王心术,侦知了秦孝公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王霸之心。
在卫鞅之前,申不害也用过心术手段窥测到了韩昭侯的心思。但卫鞅毕竟与申不害不同,申不害是法家术治派,而卫鞅是法家法治派。他追求的,不是一时之暴起,而是法制的永续。不是君王的管理水平,而是摆脱人治进行法治。他认为,当时列国之变法,都不是根本之强。怕是会遇明君则强,遇庸君则弱,遇昏君而亡的。
他不是要强秦半代或一代,而是要富国强兵好几代。历史证明,经商鞅变法之后的虎狼之秦,强悍了六代,直至大举东出一统华夏。这其间也曾经历秦武王、秦庄襄王等昏君、庸君,但因为“事无巨细,皆有法式”,基本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官吏行政,下至百姓种地,从一个人的出生,到一个人的死亡,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而且商鞅主张刑法一体。全体国民一体适应法律,一决于法,法式独一无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遇庸君不弱,遇昏君不亡。直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席卷八荒。
在王充看来,商鞅变法的核心就在于,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在我看来则不然,商鞅变法的真正核心,在于通过一决于法的最高原则,通过奖励耕战、重赏重罚、废除世卿世禄等具体操作办法,在秦国形成了代代能够万马奔腾的局面。简单的说,就是以赛马制取代了世袭制。不但打开了底层上升的通道,而且打开了面向国外海纳百川的通道。一种奋发图强欣欣向荣的浩然正气,在秦国朝野凝聚,使得朝野上下不需扬鞭自奋蹄,奋飞不已!
可惜的是,商鞅以全部的法治为天地立心,却没有为自己找一个容身之所,最终杀身证道,车裂以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苍天,彼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