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3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3:19
境教,是指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
中国有句俗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孔子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让孩子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给予。
三年级《传统文化》的第一课是《人之初》。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有几个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呢?人生之初,都是善良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可能会变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都是白白净净,可是,如果他周围的人文环境,卑劣,粗俗。他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吸纳自私、狭隘的思想。长大后,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唯利是从。孟母三迁,燕山教子,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接受教育,长大后才有所作为。大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如果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那是父母折射下的影子。
言 传 不 如 身 教 -----浅谈课堂教学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
孔祥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听众而且是观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往往伴随着不同的动作,表情和姿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以体现教师的“演员”性特点,从而使学生视听结合,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示和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表现不得体,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危极到学生终身也不算是危言耸听。
所谓非语言行为,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包括学生)的服饰、动作、表情、姿势等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下探讨: 一、教师的仪表教师仪表是指教师整个外貌体现,包括长相,衣着、发型、装饰品以及自身修养和行为方式。
教师的仪表往往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如果穿戴自然得体,举止文静,并能*自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的心里是积极向上的,形成良好的品质,如果发型时髦,佩戴刺眼的首饰,或者奇装异服,扭捏作态,将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仪表虽然不是他的主要素质,但却是他内在素质的体现,虽然不是他教学成败的关键,却会影响他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仪表,应做到朴素、整洁、稳重端庄、落落大方,给人以美感,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否则,学生也会变得轻佻无羁。 二、教师的表情所谓表情,就是指教师的 面部表情的变化,它包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交流的重要的“外显点”,对教学活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根据面部表情向学生发出的信息,并通过学生的变化得到反馈,据此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和方法的变换。微笑着面对学生,就会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也会善待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目光对学生施加影响,利用 好这个心灵的窗口,做到真实自然。微笑的眼神,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受到鼓舞,那种漫不经意、缺乏感情投入的面部表情,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师的动作:动作主要是指教师的身姿和手势。手势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非语言手段,它可以表情达意,也可以摹拟事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特别是带有号召性的手势,如果运用不当,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感情破裂,因此教师要避免消极手势的出现。像用粉笔头投学生,敲案子,玩弄衣扣,把手 *** 裤袋里,或者用手多次梳理头发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更不能把腿放在学生的桌上或登在墙壁上,更要禁止教师坐在学生课桌上。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直接会影响学生行为品质的形成。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与学生情感上的交融,非一日之功,必须认真研究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身教胜于言教,就在于此吧。
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既教书,更要育人。